感觉过了好久,入手这本书的时候可能7月中旬左右,今天是11月24日,我终于读完了。
读到最后的时候眼睛还是稍微热了一下,不知道是感动啥,或许是感动作者的20年的美食探寻,又或者感动译者的字字句句,细品一下好像还有一丝感动来源于自己,我终于在今日下午花了3个小时把剩下的这点章节读完。
这本书入手的原因是豆瓣的什么年终top书榜推荐的,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后来又稍微了解了一下作者,觉得新奇,一本来自于外国人的中国美食,这将是怎样的一本奇异旅行。
读完我才发现对这本书的名字鱼翅与花椒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在想一个贵族食物和一个平民食材,是否可以就简单总结了她这20年的所见所闻,那些因为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问题由食物上所反映出来,那些铺张浪费那些紧衣缩食那些拜金作假和那些温文儒雅。印象深刻的是花椒,可能花椒才是与作者在这20年没事探寻缠绕最深的枝桠,新奇的,恐惧的,享受的,感动的,都蕴含在内。从天雷勾地火到最后在后记中吃下产自自家菜园的菜虫,我看到此处时笑出了声,笑作者的可爱与向中国菜表决心的一般的行为,又很感动,作为一个中国人,似乎这种潜移默化的中国菜骄傲让我看到一个外国人如此做时就很感动。
看完这本书下来,起初会下意识的咽口水,我可能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看到书中的文字咽口水,作为一个贵州人,对于西南一片的辣椒简直无法抗拒,所以开篇那几张对我来说是致命的诱惑。后来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居然跟着一个外国人笔下去感受中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变迁,那些我有所耳闻却从来没有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我的祖辈父辈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记得有年家里采了野菜白篙蒸粉蒸肉,我到是小时侯吃过也能吃得来,从小一直生活在外面的妹妹就完全不碰,我爷爷当时候就说:"哎呀,就你这样,在我们那时候要被饿死……"。我们这些孩子也一直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当做笑话听,毕竟,我们这一代是从来没有被饿过的一代。
读到最后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太迅速而产生相应的假货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深有感触的,义乌做小商品闻名的时候就出现过假货,尽管有些假货比正品质量好,但假的就是假的,那时候就出现了中国产品的信任危机;还有三聚氰胺奶粉导致婴儿有大头症,我虽然没吃过那个奶粉,但我也是"受害者",因为我从小头就大,朋友们就经常调侃我是不是我爸妈喂了三聚氰胺奶粉。。。
这是一本美食书,在我理解,其实更多的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到这个世纪初期的样貌,从美食着笔,活现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情冷暖,沿革变迁。感谢笔者和译者的伏案耕耘,让我在读完这本书的这个冬日有感动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