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黼的官已经做到了最大,各种荣誉头衔也得到不少,可谓志得意满。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充满担忧,高处不胜寒啊,俯瞰四周,那些削尖了脑袋要往上攀爬的人数不胜数,想自己当年把蔡太师作为人生要超越的目标,如今目标达到,才忽然发觉自己成为了众人的目标,这时候他就开始盘算着怎样把官儿做到更长久。
王黼的担心一点也不多余,因为王朝未来的准接班人太子赵桓看他不顺眼,厌恶他。从太子日常对他的所作所为流露出的漠然,明摆着是不满啊,言语中也常有夹枪带刺讥讽嘲弄之意。
这让王黼暗暗心惊。他想,太子现在对我这样的态度,将来继位做了皇上,还有我的好日子过吗?
在徽宗手下,王黼权倾朝野不可一世,但对自己的未来,他却是辗转难眠忧心不已。
太子赵桓是皇长子,是已经确定的皇太子,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就是宋王朝自然而然的继承人。
王黼见太子不喜欢他,就想着法子要制造“意外”,希望能把赵桓拉下马来。到时候拥立一个本没希望做皇帝的皇子,自己就有拥立之功,就能得到新皇上的重用,继续做官。王黼想得很美。
皇三子赵楷打小聪明伶俐,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政和八年,他更改名字,偷偷报名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竟然力拔头筹,考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家庭背景最为特殊的状元。
徽宗为有这样一个学习优异的儿子感到高兴,但也只是把儿子参加科考当做一场游戏,并没有真的钦点自己的儿子为状元。
徽宗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看这个儿子遗传了更多自己的智商和爱好,就特别喜欢他。
儿子表现好,儿子的妈表现也不差。
在对待女人方面,宋徽宗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心萝卜”。他有三十一个儿子,女儿更多,可想而知他后宫中女人的数量一定少不了。
赵楷的生母王贵妃光儿子就给徽宗生了仨,可见受到皇帝宠幸的时间是较长的。她能够在佳丽云集的徽宗后宫里多年得宠,定然是极为漂亮聪明且有些手段的女人。赵楷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父皇喜爱。
赵楷因为受到父皇喜爱而获得一个特权,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可以随意出入皇宫。这种特权,按照赵官家祖宗定下的规矩,即使皇帝都不可得。当然了,徽宗是个例外,为了寻欢作乐,他自己早把这个规矩废止,他自己随时都可能出宫不说,还把这样的特权授予自己喜爱的儿子。
赵楷有了这个特权之后,为了方便自己进出,就从他的王府宅第直接修了一座通往皇宫的天桥,徽宗也不以为意,可见赵楷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
王黼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就动起了歪脑筋,想把赵楷推上去做太子,把现太子赵桓拉下马。
太子赵桓十七岁就给徽宗生了个孙子赵谌。这是赵宋王朝开国以来,在位皇帝第一个见着过嫡长孙的大喜事。徽宗很高兴,就摆宴庆贺。
蔡京这时候做宰相,见皇上高兴,就提议皇帝给皇嫡长孙封官。徽宗正在兴头上,就任命这个襁褓中的吃奶孩为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为崇国公。
王黼和蔡京争权,想把蔡京赶下台,就找茬说封皇嫡长孙这件事弄错了,蔡京把东宫太子和皇帝一样看待,是严重的错误,建议降低皇长孙的封号。
王黼这样做,一来试探性的攻击太子,二来搂草打兔子,顺带抹黑排挤蔡京,可谓用心险恶。
徽宗听王黼讲得头头是道,就说当时也是自己一时高兴,听了蔡京的话,封皇长孙这件事的确有点问题,是太师老糊涂了才出这样的主意,问题不在太子身上。
然后,徽宗下令降低了皇长孙的封号,对其他人没有追究责任。王黼本想给太子挖个坑,结果徽宗没有上当,他的计划流产了。他明白,赵官家并不糊涂,只要太子没有大的过错,换人的可能性很小。
王黼乖巧善佞,徽宗也舍得赏赐,君臣二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徽宗待他不薄,不仅赏赐宅院,还给这位现宰相的相府题字“得贤治定”,对他大加褒奖,还为王黼家的亭、堂题写了九处匾额。
徽宗不仅在物质上动不动就赏赐王黼,在精神上也给予非常特殊的支持。王黼荣耀一时盖过大宋所有官员,无人能与他比肩。
王黼的德行却与皇帝的评价难以匹配。他既非贤人,亦无治国良策,更没有安邦之能。反而昏庸颟顸,为一己之私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促成了与女真人联合攻打辽国,把本已经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加速推向覆灭的深渊。
王黼肚子里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但绝对是个聪明人,他看皇帝脸色说话,顺着皇帝心思办事,打压挤兑同僚,为自己捞取好处。他不讲是非,不顾廉耻,全然没有文人士大夫的德行。他的聪明,只能叫做小聪明。
聪明人最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聪明,结局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徽宗这样的皇帝面前说顺耳的话,说奉承的话,说大吉大利的话,是讨好皇帝的不二法门。王黼深谙此道。
有一天,习惯了讨好卖乖的王黼屁颠屁颠跑去对徽宗说,托皇上洪福,我家的堂柱上长出了一株灵芝草,您快去看看吧。
喜欢热闹的徽宗皇帝听说后觉得稀奇,就随王黼一起前去看稀罕。
能说得动皇帝御驾亲临一个大臣家里,这人的能量和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王黼巴不得皇帝能够住在自己家里,由他来侍奉。他大吹大擂自己家里长出来灵芝,也就是想在皇上面前描画一副盛世吉兆,然后借着皇帝到他家一游来向世人展示自己与皇帝关系如何铁而已。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王黼会找来一位园艺师傅,在自己家的梁柱上培植了一株类似灵芝的菌类,以此讨好皇上。毕竟狗尿苔常见,灵芝不多见,徽宗虽然流连民间生活喜欢逢迎的好听话,但智商绝对不低。
王黼干这种欺上瞒下的勾当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徽宗之所以能够对王黼的话深信不疑,倒不是真的想看到吉瑞征兆,更多的是找借口出宫散散心。
王黼深谙皇帝心理,这一次找个借口把皇帝引到自己家里来玩儿,顺便给自己一方增加发码。
徽宗听说宰相家里出了稀罕事,兴冲冲来到王黼家里,对所谓的灵芝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和记录,却偶然中发现宰相家住在他宠幸的宦官梁师成隔壁,两家的院墙上竟然开了一个便门可以往来。
看到这里,徽宗心里可就不淡定了,心想原来这两个人交往如此密切。再想到自己心思每每能被王黼猜中,定是他与内侍勾结的缘故,想到这里,惊出一身冷汗,再也没有看稀罕的兴致,悻悻地起驾回宫。
外臣与内侍串通,是大逆不道,在哪个王朝都是禁忌。
徽宗皇帝虽然昏庸,纵容手下享乐,但也知道他们一旦勾结起来使坏,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看到王黼与梁师成家围墙上的便门,他有一种被剥光了衣服让人观赏的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更有一种后脊梁冒冷汗的虚脱与害怕。
回宫后,徽宗气愤不已,立即下旨取消了王黼的一切恩赐和荣誉。不久后撤销他一切职务,命令他退休回家,说白了就是让他赶紧滚蛋。
徽宗为人还是很厚道的。王黼做下了大逆不道的事情,被发现后也仅仅是罢官免职,赶人走路而已,并没有给予更严厉的处分。
王黼虽然丢了官职,但还可以躲在自家的安乐窝中过安逸的富豪生活。
王黼做宰相时候,把大宋的老底向女真人全部展示出来,招惹来女真人的垂涎。
大宋朝廷的奢侈富有极大地刺激了女真人的侵略欲望。
宋朝王公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很快就被女真人的铁骑踏得粉碎。
内忧不断,外患频仍。徽宗皇帝把自家的公司经营的一塌糊涂。眼看着烂摊子难以收拾,老本要赔光,他索性做了乌龟,把头缩到龟壳内躲灾,把皇位传给太子,让他儿子在前面顶雷,他自己则急忙跑路,躲到外地避难去了。
钦宗继位,王黼诚惶诚恐地入宫去庆贺。走到宫门口,看守宫门的侍卫把他截住,说您老还是回去吧,皇上已经下令,说不接受你的庆贺。
王黼想到新皇帝这里碰碰运气的想法也破灭了,好日子就此到头,再无翻身的机会。
女真人攻打汴京,皇帝还没有下命令,贪生怕死的王黼就带着妻儿老小逃出了京城。
曾经的朝廷大员不能与京城共存亡,私自逃出京城,动摇官民保卫京城的决心。这事报告给钦宗,皇帝立即下令抄没王黼家,把他的退休待遇也取消了,贬他到军队中服役。
王黼作恶多端,招惹了天大的祸端,国家危亡的关头又贪生怕死抢先逃跑。钦宗恨他恨得牙痒,吴敏和李纲两位大臣就上书请求诛杀王黼,皇帝就默许了。
这事交给了开封府尹聂山去办。聂山与王黼有仇,自然巴不得他快点去死,立即派出了武士去诛杀王黼。
王黼被杀了。老百姓还把他的人头割下来献给官府。这个作恶多端的家伙死无葬身之地不说,连个囫囵尸首都没落着,也算是罪有应得。
钦宗不愿意让世人知道这事是他授意干的,就对外统一口径,说王黼是被强盗杀死的。
然而天下自有公论,人们不认为王黼的死有什么不对,反而说没有公正的审判,就让他死,太便宜他了,这是刑罚不公啊!
王黼倒台后到徽宗禅位的一段时间,徽宗又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做宰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