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三年亡秦五年灭楚。 敕勒长调:隋唐帝国的基础是如何奠定的

知识点一:楚汉相争:三年亡秦五年灭楚

项羽的分封,聪明是真聪明,蠢也是真蠢,或者说,只有聪明人,才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为什么这么说?

看一下项羽分封的逻辑。

项羽的分封

首先,项羽分封采用了一种“双轨制”,一条轨是血统,一条轨是功劳。

项羽分封的十九个王里,战国时齐赵韩魏这四个国家,国君的后代占掉了四个名额。秦国因为被大家一致认为是邪恶的,所以秦国王族被彻底消灭,当然,项羽动手之前,秦王族已经被秦二世杀得差不多了。楚国因为是反秦领袖,所以楚怀王升格为义帝,也就是说,秦始皇发明的帝号,项羽还是保留了的。但谁都知道项羽并不尊重这位义帝,所以很自然地推测就是,保留帝号,是项羽还有其他想法。

不管怎么说,十九个王里,有四个王是按照血统封的。还有十五个王,是按照功劳封的,包括项羽自己在内,血统都是拿不出手的,顶多是新贵而已。

采用双轨制,看起来是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既然大家还有对过去的怀念,所以有讲血统的王;但是当前的大好局势,确实是血统不高贵的人奠定的,所以也封有功的人为王。

项羽采用双轨制是搞平衡,这是非常容易制造矛盾,两边互相看不惯的。

其次,项羽分封的时候也确实有私心。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

项羽私心的第一个表现是,项羽分给自己的地盘最大。

战国时代是七国,现在变成了十九国,大多数国家当然都变小了。比如秦国被拆成了四个国家,齐国被拆成了三个国家。但是项羽的西楚国,是由战国时楚国的一部分和魏国的一部分拼起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地区,疆域相当广大。

当然,亡秦战争中项羽功劳最大,这个大家公认,如果只是这点私心,大家基本也认了。问题是私心不止如此。

项羽私心的第二个表现,论功行赏的时候,项羽最看重的标准是:是否追随自己入关。

巨鹿之战后,项羽带着一批诸侯的将领,一起向西进发取关中。项羽通过这个手段,造成了大家一起不忠于自己原来国君的局面,从而摆脱楚怀王的底气越发充沛,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

所以分封的时候,必须要优先照顾这批人的利益,而且项羽制定分封方案的时候,这批人都在,他们很可能是参与了方案制定的。

这就伤害了谁的利益呢?除了老贵族之外,还有一批血统也不高贵,凭本事起兵反秦,但是没有追随项羽的人。

这批人和六国后代就不一样了。那些老贵族,第一垄断地位几百年,大多数养废掉了,没废掉的又是秦始皇的重点盯防对象,又被除掉了,所以老贵族对项羽再恨,威胁是有限的。但这批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也是凭本事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这批人觉得项羽亏待了自己,要和项羽对着干,能够制造的麻烦就大了。

这类人里最有名的,一个叫陈余,后来被韩信背水一战杀掉的;还有一个叫彭越,楚汉相争后期,项羽后勤出了问题,一大原因就是彭越的游击战,在不停破坏项羽的后方。

项羽私心的第三个表现,项羽分封的时候,有些人是他想要除掉的,有些人是他的重点盯防对象。

我们占着历史的后见之明,觉得项羽最大的对手是刘邦,可是项羽却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真是失策。其实项羽分封的时候,刘邦真算不上项羽的头号大敌。

项羽最大的敌人是田荣。对于项羽来说,田荣这个人,实力最强,距离最近,仇恨最大。

田荣是齐国的头号实力派,秦灭六国的时候,齐国就没有好好抵抗,因此齐国实力保存得最完整,这是实力最强;项羽的国都在彭城,江苏徐州,和山东的齐国是邻居,这是距离最近;项羽的叔叔项梁,之所以会兵败身死,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田荣坐视不救,这是仇恨最大。

所以项羽在当初齐国的土地上封了三个王,却故意没封田荣。项羽这么搞法,说项羽是存心想在齐地再挑起战争,也不能说毫无依据。

项羽的第二号敌人也排不到刘邦,而应该是章邯。

反秦战争中,章邯一度是群雄的噩梦。而且项羽虽然在巨鹿打败了章邯,但是章邯转入防守之后,项羽其实也拿章邯没什么办法,所以最后还是通过谈判让人家投降的。

项羽给章邯挖坑也是很明显的。一是史书中记载的坑杀二十万秦军;二是说好封章邯为雍王,可是项羽却在秦地封了四个王,最好的地方给了和项家关系最密切的司马欣;三就是对刘邦的处置。

刘邦本来是被丢到蜀地,也就是四川去的,可是后来项羽又把汉中给了刘邦。从汉中打到关中,当然比从成都平原打到关中容易。说明项羽当时重点考虑的,与其说是想让关中的三个王封堵刘邦,不如说是想让刘邦离章邯近一点,好牵制章邯。

还有一些更细节的东西我不说了,反正项羽的分封方案,可以看出非常多的算计,就是要让各股势力互相牵制,不是聪明人拿不出这种方案来。

那为什么说这个方案聪明得如此之蠢呢?因为,伟大不能被计划。

如此精妙,如此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的一个方案,容错率太低了,中间只要任意一个环节出一点问题,就可能全局崩溃。

秦朝统治十五年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在三年亡秦的战争中,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还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所以当时还必须要再来一轮社会大崩溃,矛盾才能缓和,危机才算是过去。不是项羽不行,而是谁在他那个位置上,都不行。

楚汉相争与秦、楚、齐的融合

于是战争很快又爆发了,接下来就是所谓楚汉相争的五年。

从地理视角看,这段历史也是一段“三国”故事,战国有七雄,到了战国后期,就是秦国、楚国、齐国最强。楚汉相争,也是秦地、楚地、齐地三个地区的竞争,而秦地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楚汉相争第一年,项羽去打齐地的田荣,刘邦趁机从汉中起兵入关中,基本完全控制了当年秦国的核心地区。项羽防章邯防得太死,结果给了刘邦出头的机会。不过章邯还是了不起的,项羽封在关中地区的另外两个王飞快地向刘邦投降,章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还是在一个叫废丘(今西安市长安区)的地方,整整坚守了十个月,才终于绝望自杀。这十个月里,刘邦和项羽已经攻防转换了好几轮了。

从地理上看,汉这时候就继承了秦的传统。

楚汉相争第二年,刘邦集合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偷袭攻取了项羽的国都彭城。然后项羽率领三万骑兵迅速撤出齐地,一个大包抄绕到刘邦的西边,突袭打得刘邦溃不成军。这是项羽生平最辉煌的战绩之一。

这一年,可以看作是代表楚的项羽,同时对抗秦与齐的势力。

楚汉相争第三年,韩信大放异彩。

韩信早年的历史,包括所谓暗度陈仓的事,都疑点重重,直到这一年,韩信的功绩就非常清楚了。刘邦交给韩信一支不大的部队,让他开拓北方战场。结果韩信所向披靡,表现好得异乎寻常。

不那么耀眼,但是同样出色的刘邦自己,这一年,刘邦在成皋也就是虎牢关一带,挡住了项羽的进攻。有些环节,刘邦的操作可能算是不光彩,但是刘邦毕竟没有被项羽打垮。

这一年齐国基本退出了楚汉相争,是观望态度。大局可以说是刘邦、项羽的主战场,楚国占上风,但北方由于韩信的缘故,却变得逐渐对汉有利。

楚汉相争第四年,项羽仍然无法突破刘邦的防线,虽然项羽几次把刘邦打得非常狼狈,但是只要项羽有别的危机要解决,稍微远离主战场,刘邦立刻就能组织神出鬼没的反击,项羽手下的将军们,刘邦基本是见谁灭谁,就凭这个表现,刘邦的军事才能可以排到当时的第三了。

当然,这个过程里,秦地的地理优势,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一防御优势,第二后勤优势,第三战马优势。项羽擅长骑兵战术,可是产马区却在刘邦手里,项羽的马越打越少,刘邦却逐步发展起了自己的骑兵,所以慢慢强弱逆转。不是有这些优势,刘邦是挡不住项羽的。

同时,韩信完全占领了齐地,刘邦封韩信做齐王。但是韩信没有立刻加入楚汉战场,仍然表现得像是观望。所以才会有韩信支持刘邦就刘邦胜,支持项羽就项羽胜的说法。

楚汉相争第五年,韩信开始进攻项羽,另外其他各股力量也纷纷加入,形成了联合绞杀项羽的态势,于是有了著名的垓下之战,当然这个决战地点有争议,但总之,要对楚汉相争做总结,可以说是刘邦的来自秦地的力量,和韩信的来自齐地的力量联合起来,消灭了根基在楚地的项羽的力量。

所以虽然说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和秦朝有个关键不同。秦朝是秦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汉朝的主导力量却复杂得多:刘邦的自我认同,是楚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歌一唱出来,就是一股子楚风,而且刘邦是真爱自己的楚国家乡;但是,汉朝确实把秦地当作自己的基本盘,采用的也是秦的制度;同时,汉朝要建立统治秩序,提倡的是黄老之道,这套学说,来自齐地。所以,汉朝的文化是秦、楚、齐这三个战国以来最强的国家的文化融合,有了这个复杂性,统治的基础,当然也就稳固得多。

秦末天下大乱,三年亡秦五年灭楚的这八年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的浩劫。

当代人口史家的估算,秦始皇统一的时候,天下人口将近四千万,经过了这八年战乱,刘邦再次一统的时候,还剩多少人呢?不到两千万了。

战国时代,说起来战争很残酷,一次大战斩首多少万人,但实际上总的趋势,战国人口还是在增长的。山东六国贵族势力很大,对于国君动员很不利,所以他们打不过秦国。但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是,这些贵族就像是战国时代的“刹车片”,因为他们存在,各国组织不起超大规模的军团远征,一次战争死的人就少。就类似于我们看欧洲现代以前的战争,死人也相对比较少,原因也在这里,欧洲有久远的贵族传统。

从秦始皇到项羽到刘邦,一步步把这些老贵族全部消灭掉了,等于是把“刹车”完全拆掉了,所以楚汉相争是无限动员的战争。因此死人数量要多得多,前线固然战死了很多人,但最可怕的是,为了完成对前线的补给,后方死掉的人更多。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过程,楚汉相争之后,最怀念旧时代的老贵族真的几乎死光了,活下来的人,也没心思思考现在和过去的制度哪个更好的问题,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再有这样的战乱了。

所以,不是哪个人灵机一动,决定彻底抛弃周制采用秦制,而是这样大规模的死亡之后,西周的旧制度,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知识点二:敕勒长调:隋唐帝国的基础是如何奠定的

更深层次的胡汉互构是如何在北魏废墟上实现,为此后的隋唐世界帝国彻底奠定基础的。

公元519年,北魏首都洛阳发生一场大乱。一位朝廷重臣因为触怒了鲜卑军人,近千名羽林军闯入他家里杀人放火。但是,朝廷却没有勇气严惩这些闹事的人,处理措施相当于轻轻放过。

有一个从阴山北麓的怀朔镇来到洛阳送信的小兵亲眼目睹这一切,回到怀朔后,就卖尽家产以结交英雄豪杰。亲戚朋友们感觉奇怪,小兵回答说,“我到洛阳,亲眼看见羽林军焚烧重臣宅第,朝廷担心惹怒他们,不敢重治其罪。朝政混乱如此,天下大乱在即,守着家产还有什么用?”

这个小兵叫高欢,他预见到了北魏的崩溃。五年后,果然阴山北麓大乱,高欢趁乱而起,后来成为北齐的奠基人。

北魏的崩溃:放弃草原属性,打破二元平衡

要解释北魏的崩溃,还得回溯到北魏迁都这个事。

北魏刚刚开国之际定都盛乐,也就是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不久又迁都到平城,就是今山西大同。当时的东亚大陆自北向南有三支主要力量,分别是占据漠北草原的柔然,占据漠南草原与华北平原乃至河西走廊的北魏,以及南方继承了东晋的南朝。

北魏在这三大力量中是战力最强的,阴山北麓的六镇军人,是北魏帝国的军事基础,农牧交界带的平城,有利于帝国同时动员中原的财富和草原的军力,把二元帝国的复合性优势充分地释放出来。

江南的繁华远远不是漠北能比的,北魏向南的战争收益远远大于向北的。也许是因为长期与南朝征战,北魏的心性也逐渐被对手所塑造,到帝国中后期,它似乎开始忘记自己的二元属性。

公元484年,有北魏重臣上书提出,北边的柔然就像一群禽兽,大魏帝国是文明高地,莫不如在六镇以北修筑长城防备他们,一劳永逸。朝廷居然也就批准了。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设置了六镇,目的是用来进攻,背后的身份意识是,中原草原我都要,这跟秦长城背后区隔农牧的身份意识是大不相同的。现在北魏居然要把六镇连接起来变成长城,这就意味着漠北草原我不要了,以新的长城为界形成内外之分,虽然它的长城修得比秦朝往北了,但也放弃了拓跋焘时期的那种超越于中原和草原之上的精神格局。

十年后,魏孝文帝更进一步放弃了草原属性,迁都洛阳,并开始大规模地推动随迁过来的鲜卑贵族汉化。要求鲜卑贵族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全面汉化,鲜卑的习俗被全面排斥。现在我们赞扬这是民族融合的伟大努力,实际上对当时的北魏来说,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北魏的强大来自于它融合中原与草原的二元秩序,与二元秩序相对应,就得有双重价值系统。中原草原有其各不相同又都不可替代的价值,帝国才有内部均衡,否则一定会陷入内部撕裂。迁都洛阳后,北魏以汉化的一元价值系统来治理胡汉复合的二元帝国,帝国的内部均衡便被打破了,帝国隐隐开始陷入危机。

依照新的价值系统来说,此时北方的六镇已经不是北魏的国家根本,而只不过是防御柔然的苦寒前线。六镇军人出击战胜并不有功,防守不力则干系重大,再也没有了开国时代的那种蓬勃士气,转而低落不振。鲜卑人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随迁洛阳的鲜卑贵族锦衣玉食,留守塞外的鲜卑军人则地位大幅下降。六镇军人是北魏的军事基础,一旦他们失去对帝国的认同,帝国秩序就走到悬崖边上了。

而在洛阳的鲜卑贵族也很尴尬。帝国在汉化之后,不再追求武功,转而强调文治,长于马上、短于马下的鲜卑贵族们心里也郁积了大量不满,终于爆发,就是高欢曾亲眼目睹的洛阳之乱。

洛阳之乱还没有动摇北魏国本,五年之后,六镇也爆发起义,真正天下大乱了。大乱的结果你大概知道,经过若干年动荡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后来东魏变成北齐,西魏变成北周,再加上江南还有个南朝的梁朝,中国进入又一次三国时代,只不过这次是北方分裂成了两个。

东西两魏:反对汉化,推行鲜卑化

东魏的掌权者是高欢,他的主要班底来自六镇中的怀朔镇;西魏的掌权者叫宇文泰,他的主要班底来自六镇中的武川镇。

北方虽然是两国,实际上是有三个权力中心。东魏定都在邺城,故址就在今天河北邯郸下面的临漳县。但实际上还有个军事中心,就是最高统帅高欢常驻的晋阳,今天的山西太原。西魏定都在长安。

为什么高欢要常驻在太原。如果从邺城出兵攻长安,就要走函谷关,千难万难。但如果从太原出兵攻长安,沿着汾河谷地到达运城,渡过黄河就可直扑长安。对于西魏来说,太原在东魏手上,唯一的机会就是要拼死守住运城,让东魏没法轻易渡过黄河。太行与秦岭的空间结构再次决定着中原的历史走向。但与先秦时代不同,此时争雄天下的力量,不再是起于中原,而是来自阴山以北,六镇余波。

再说回高欢,他不驻在邺城还有个考虑,就是不想和东魏的傀儡皇帝住在一起。他已经能控制这位皇帝了,就不想再住在他身边行各种臣子礼仪了。高欢还想进一步提高声望,把自己手里的权力转换为权威。权力和权威有什么区别呢?权力是让人被迫服从的,权威则是会获得人们自愿服从的。当时的东魏流行一部明显是新作的短小佛经《高王观世音经》,北魏末年天下大乱,人们的性命朝不保夕,观世音信仰渐渐流行,而在现实中安定华北秩序的人又是高欢,两个救苦救难的意象结合在了一起。有了这部经的加持,高欢虽不是皇帝,却也与转轮王相距不远了。

东魏西魏的创立者都出身六镇,对鲜卑军人的愤怒有着切身体会,也深知在乱世当中必须依靠他们才有生机,所以东西两魏都一反北魏的汉化政策,转而推行鲜卑化政策。

但是,北魏六镇的军力,有五镇归于高欢的东魏,只有一镇也就是武川镇,归于宇文泰的西魏。东魏的人口和军队都数倍于西魏,西魏基本上就是凭宇文泰的勇气和智谋在支撑。

东西两魏曾经有五场大战,西魏在第四场大败,鲜卑人为主体的军队主力几乎损失殆尽。宇文泰在绝境中被迫改革军制,五百多年前的王莽不会想到,他曾经的“复周礼”梦想,却在这一绝境中,被出身阴山北麓的宇文泰意外落实了。

西魏-北周的变革:“复周礼”的复合制度

北魏末年,关中汉人豪强组织起被称作乡兵的武装力量以自保,宇文泰就把乡兵整合起来,西魏军队的主体开始由鲜卑人变成汉人。周朝有六军,由周天子直接掌控,用于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敌。宇文泰仿照周朝的六军之制,将西魏军队整编为六军,由六位柱国分别带领,六柱国统十二大将军,十二大将军统二十四开府,二十四开府下面还有仪同府,合计约有一百府,由此开始形成持续到唐中期的府兵制。听到这你大概也就知道,唐宋时期经常见到的官名“开府仪同三司”是咋来的了。

宇文泰对于府兵也不发军饷,而是把北魏的均田制给比拟为周代的井田制,用授田取代发饷,也有点耕战制度的意思。在之后的政治改革中,宇文泰又依照周礼,在朝廷中设置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分掌百官、土地、王族、军事、刑法和公共工程,由六位柱国担任。从这里可以看到,这就是六部制。

如此一来,西魏形成一种极为精妙的复合制度。它的秩序基础是军队,六军架构仿照鲜卑旧有的“八部大人”之制,名义上有八位柱国,实际统军的是六位,在上层架构保障鲜卑军人的地位与传统。六柱国又担任朝廷中的六官,政治与军事同构。被比拟为井田制的均田制,则成为各种建制的财政基础。

到宇文泰的继承人受禅登基后,因其统治的领土位于西周的疆域,于是定国名为“周”,寓示复周礼的完备实现。

经历这样一番改革,鲜卑人获得了实质地位,汉人的“复周礼”理想则在名分上统摄了一切。胡汉关系、军政关系、名实关系,都获得恰当的安顿。两汉、王莽、魏晋都无从给出恰切回应的农牧关系问题,在绝境当中的西魏反被逼问出前所未有的答案,胡汉共生融合的秩序找到了底层模型。西魏(北周)以此消除了内耗,众志成城,与东魏(北齐)以及南朝,形成鲜明对比。

高欢在临终前发动东魏、西魏两国之间的第五场大战,试图一鼓作气灭掉西魏,他不知道西魏经历改革已经今非昔比。高欢在运城战场的玉壁城下困住几个月,失败而归,营中都传说他已经身亡了。于是高欢强撑病体设酒宴,命手下大将斛律金高唱《敕勒歌》,自己也跟着唱,苍茫间泪流满面,一个月后便去世。

高欢的儿子在受禅登基,把东魏变成北齐后,作为皇帝就搬到邺城住了。北齐的军事重心仍然在太原,此时是由大将斛律金家族主持这个地方,这就陷入功高震主的嫌疑,终于这个家族被北齐皇帝杀掉,太原成为被邺城所防范的对象。

一旦到了这一步,北中国的格局又变成了类似当年秦国在长安,赵国在邯郸对峙的局面。八百年前的地缘格局再度发挥作用,北周作为三方竞争中原本最弱的一方,反倒笑到最后。

北魏在它的帝国后期,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草原属性,中原和草原的二元平衡被打破,分裂为东西两魏,两魏转而推行鲜卑化。军力弱小的西魏在东魏威胁下,率先进行变革,以“复周礼”之名,在各个层面上安顿了胡汉关系。之后,北周取代西魏,正式实现“复周礼”。

但北周也没能笑多久,灭掉北齐后四年,北周外戚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由于前一年有人占据邺城反叛,杨坚忌惮邺城千年以来王气太重,于是命人把它夷为平地。从战国西门豹、经曹操、再到五胡、北朝时期,邺城的各种繁华,都化作灰烬。

隋唐帝国的辉煌即将开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