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观点。
第一,遇到问题,要记住不仅要帮孩子解决问题,更要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孩子在学校闹矛盾,互相打闹,发生纠纷这样的事怎么去解决。
举个例子,你孩子回家告诉你,今天班里谁谁打了他一下。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
我了解到的很多家长是这样问孩子的。
谁打你呀?他打你哪里啦?给我看看,哎呦,皮都破了,差点打到眼睛,这么这么狠啊。他为什么打你呀?等下,我到微信群里问下他家长,我打电话问下老师,叫他下次不要再这样了。然后就问家长,问老师,希望对方教育下自己的孩子。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这样处理后,孩子得到了什么呢?
我给大家分析下。
当你说“谁打你”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默认了你的孩子是受害者,也默认了你的孩子是无缘无故被别人打的。因为这个问题,孩子只好回答你,是谁谁谁打我的。
而真实的情况,他们可能是互相玩闹,不小心碰到的,可能是两个人都互相打了下对方。你只问谁打了他,他的思路就跟着你走了,觉得都是别人欺负自己,自己没有错。
然后你感慨两句,说这别家的孩子怎么那么狠。这样的话有什么问题呢?
第一,你没看到经过,也没看到别的小孩子伤得怎样,指不定你的孩子打别人打得更狠。
第二,你说了这样批评别的孩子不好的话,你孩子就会想,我妈妈我爸爸都说谁谁不好了,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等事情结束了,你又要叫他和同学友好相处,这不是相当于我告诉你,你哪个朋友有多糟糕,然后又要你和他好好玩在一起,自相矛盾吗?你孩子很聪明,他说不太清楚,但他心里就觉得不对劲不服气。
这很容易导致他下次和别人处不好关系,我们大人这样前后矛盾,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然后,你问“他为什么要打你”,这句话几乎所有大人都很难不问出口,我得承认我有时也会不自觉的说。想想看,我们说了这句话,孩子必须得为自己找借口了,必须得说别的孩子的坏话了。这个问题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做错的事上,养成抓别人错误的习惯。万一咱们孩子错得更多,这还会让他养成瞎编别人坏处的毛病。
再说到微信群里问别的家长或者说找老师要求老师解决这种行为。这是大家寻求沟通的方法,很好,但沟通之前,我们是不是把情况弄得一清二楚了。
你要知道,你的孩子最清楚当时发生的所有的事,如果你没有了解清楚,就去质问别的家长和老师,孩子就会隐约地学到,原来我爸妈都没把事情搞清楚,就可以去沟通去问别人了。这会直接影响他以后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
另外,我们在群里沟通方式是否恰当,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那这样一件事,怎么解决会更好呢?我们再重新回到孩子站在你面前的那一刻。
当他来告诉你,或者你看到有伤痕时,你可以问他“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啊?”引导他把整个事情的经过讲给你听。
基本上,孩子都会先讲别人是怎样对不起他的,怎么怎么欺负了他。因为这事刚发生,他还生气伤心呢,有情绪要发泄。很正常。但我们是大人,我们要记住自己的目标,是帮助孩子从这件事中学习。
让他先说一会,不要打断他,抱抱他摸摸他或者简单地附和下他。你可以说,原来是这样啊。那你肯定很难过。你当时是会有点生气。类似这样的话,帮助他把情绪恢复好。
然后,再引导他把所有的情况说出来,特别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按时间顺序,每一个细节去问,他就不会说谎,自然而然会把发生的所有事情像讲故事一样讲给你听了。
坚持每次这样做,孩子慢慢就明白,遇到事情首先要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就是我们大人说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你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时,孩子也平静下来以后,你可以问孩子,那你觉得我们现在怎么解决这件事比较好?让他说。你再引导他思考,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对别人有什么好处?
比如,如果是互相打闹,各有不对的,那么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去改正,而不是质问别人,要求道歉。
让孩子想想看,如果我们去说别人的不对,要求别人先道歉,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如果我们主动去表示歉意,那别人舒服,我们也可以赢得朋友啊。主动在群里找对方家长,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什么,现在孩子觉得很愧疚,向对方表示歉意,同时还希望和对方做朋友。
你想,如果你是另外一个家长和孩子,你看到这样的信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经常这样做,你的孩子就会认识到,小事情谁对谁错一点都不重要,能让别人敬佩,才是更有价值的事。
这就是我们大人说的“责任心”“情商”“宽容”的培养过程。
而这整个过程,你的目标不是要为孩子讨到公道,得到公平,你的目标应该是:利用这件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性格。
家长如何处理问题,孩子很容易就会模仿了。与其展现一个小家子气只知道保护孩子不受欺负的家长形象,还不如展现一个更加智慧的会解决问题的,让孩子真心敬佩的家长形象。
第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与表达。
班里有些孩子跟我聊天,说爸爸妈妈只要求他语文考到90分,其他一概不管。我问他课余时间做什么,他就说尽情玩游戏。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危险的。他现在考90分很容易,只要上课稍微听下,作业写完,基础知识掌握得差不多,就可以考到90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部分都是课内的东西,但是从现在开始会慢慢加大课外知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了。
这次期中考试试卷上有一道知识积累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道题是原来语文书上有的,这个学期起改版了,删除了,但是试卷习题还没有跟上。然后我监考的时候,就有个孩子理直气壮地问我:老师,这题目书上没有,可以不用做吗?
所以,考试是考试,语文学习是学习,做老师的当然讲教材讲考试多,家长可能就需要多提醒自己和孩子,课外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
有家长问我,孩子完全不想去读课外书,怎么办?这个问题是很大的,每个专家老师给出的方法也不可能适合每个孩子。最有用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言传身教。
你自己在家里也经常看书,享受这个活动,孩子自然会觉得这是有趣的事。我还没有孩子,但是寒暑假经常和我姐姐们的三个孩子在一起。我大姐也是老师,她没事自己也会看看书,她的女儿,现在读初二了,特别爱看书。我二姐的女儿六年级,儿子也是四年级。她俩不爱看书,我二姐隔三差五地向我诉苦。但是每当寒暑假,他们三个跟我一起的时候,都变得要看书。
为什么呢?因为我几乎不看电视,很少玩游戏。所以他们也没有电视可看,没有游戏可玩。我自己读书,读完书和他们讲一些有趣的事。他们就会被吸引啊,会想知道为什么啊。那他自然而然就会想去看书。
那有些家长会说,我自己没时间,不想看书,怎么办呢?那只能说明在我们的想法中,阅读不重要。那你觉得不重要的事,为什么要叫孩子去做呢?以后孩子会有很多出路,大家对孩子如何发展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这很正常,那就接受好了。指不定你孩子虽然不爱读书,但在人情交往上很厉害呢。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不会听你说什么,他只会看你做什么,然后有样学样。
还有孩子和我说,我其实很喜欢看书,但我妈妈说我只是看故事,没有能吸收书里的营养。这种孩子,其实脑海中是有收获的,但他还没学会表达,也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表达机会太少了。有可能家长和他的对话只停留在非常简单的日常生活话题上,很少和他聊些别的。
有个办法。每天晚上在一起吃完饭时,进行深度的交流。聊点除了学习吃饭睡觉去哪里玩这样简单话题之外的话题。比如,你工作中遇到的人,你怎么看待。你今天做的事,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反思。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他这一天的收获,读了什么书,里面讲什么,他的看法是怎样的。
经常让孩子讲,然后引导他多说,慢慢地他就有想法了,也能写作文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表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