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梁宁老师在《增长思维30讲》里面分享的
我们都知道做电梯广告的分众传媒,很少人知道曾经还有一家做电梯海报广告的公司,叫框架传媒,后来卖给了分众。我要讲的是把框架传媒卖给分众,具体操作这件事的CEO谭智先生的故事。
做框架传媒前,谭智先生走的是非常标准的精英之路。不到40岁,已经是一家外企在中国的首席代表。
40岁那年,他工作的外企被收购了,他就去当时如日中天的UT斯达康呆了不到两年。
后来收到当时微软中国区总裁吴士宏女士的邀请,加入微软担任副总裁。结果不久,吴士宏自己辞职了。
1999年,恰逢中国第一次互联网创业高潮,谭智出任了当时最热门的电商网站8848的CEO。那会儿淘宝京东都还没影呢。
可惜紧接着,就是著名的互联网泡沫,摧毁了无数在美国、中国的企业,包括8848。
离开8848之后,谭智加入了香港的TOM集团,就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的公司,担任高级顾问。在之后3年的时间里,谭智参与了几十个项目的资本运作。
这时候他50岁了。
我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来说他这一连串的简历?
他曾说过一句话,我内心很震撼,一直都不能忘记。他说:“我从40岁到50岁这10年,一路看上去很风光:外企中国首席代表、UT斯达康副总裁、微软中国副总裁、8848CEO、TOM高级顾问。但其实对我来说,这10年全是挫折。”
我相信他所表达的。一个男人从40岁到50岁的10年,2年换一个工作,一事无成,这是不是巨大的心理折磨。
你猜对了,反转开始了。
谭智在50岁的那一年,做了一波极其漂亮的操作,整合框架传媒,卖给分众。
这一单他是怎么做的呢?
先是框架传媒的人找谭智,请谭智帮忙咨询一下业务,谭智听完了之后,对框架的人说:你们的生意有价值,但是你们的做法不对。
和框架的人沟通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亲自下场操盘做这件事,并且获得了汉能投资和IDG投资的支持。
2004年11月,谭智进入框架媒介。
第一个动作,砍掉了根本无法和分众传媒竞争的液晶广告业务,只保留了平面广告。
第二个动作,在此后的11个月内,他收购了全国不同城市的9家同行业公司,其中2005年7月1日的一天,他完成了对7家公司的收购。
第三个动作,2005年10月,谭智把他打包好的框架传媒以1.8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分众传媒。他用了11个月,给汉能和IDG两家投资公司带来了25倍的投资回报。这是当时IDG进入中国以来,赚的最多的一单。
我喜欢这个故事,一个精英,从40岁到50岁,10年挫折。但最终他抓住了一个机会,集十年之勇一杆进洞,很棒!
在这一讲里,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面对同一件事,谭智和他所整合的这群广告公司的人,大家看到的机会不一样。
首先,谭智是做外企首代、微软中国区出身,他看的从来都是整个中国市场。他知道全中国市场范围内的市场运作,应该怎么去做。
而被他整合的每一家小广告公司,它们生活的当地比如北京、成都,就是它们的全部世界。它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家覆盖全国的公司。更不用说,我要和分众分庭抗礼,以战求和。
第二,谭智10年挫折,其实他一直在进步,他的眼界,他的认知一直在打开,只是还没有遇到命运的标的,让他通过一次变现对外界显现自己。
我们回头看谭智这10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变化。
1995年,他是外企首代,熟悉了销售管理。进入8848,他有机会认识了中国的所有顶级VC,也因此才有了之后在TOM做高级顾问,参与几十个项目的资本运作的机会。
这10年,他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从一个外企销售高管,转变成为了熟悉资本运作的投资人。所以,当框架传媒的这个机会出现,他能看得到它,知道这个机会应该怎么去做,而且能拎得动,做得了。
完成这个交易之后,谭智有一次说了句话,他说:我现在相信年龄是财富,挫折也是财富。
当他去劝说9家不同省市、不同状况、不同股东背景的公司,请它们把公司卖给自己时,他是真的懂资本的逻辑和所有这些人性的挣扎。他是把自己的人生分量与精神结构摆在那里,才能气压全场,一天内让7家公司一起签字,同意合并。
安立欣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大机会,是因为学术素养,谭智看得到当事人看不到的机会,是因为视野高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长见识,才能给我们开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