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不食子。
但是没说不打他。
今年八十岁的江老太太看到自己后院的墙壁雨水侵蚀,就跟五十二岁的儿子说你想办法把地面排水弄弄,省得墙壁湿湿的。
话虽说没什么,但是颇有埋怨的意味。
儿子听了不大舒服,也是最近一个时期一直郁闷,心情不大好,就回了一句,你能干啊?你不能干就别说,我还不知道,没啥事。再说了整这个不得用钱啊?
老太太回怼了一句,你就不知道日子过,时间长了,墙上都站绿毛了,看你咋整。
你一天天就只到磨磨唧唧的,家里都让你搅翻了天,你看看,谁家像咱们家这样?我不愿意回家,一回家就是这不对哪不对的。
老太太端着一个小坛子从后屋往前屋走,听了这话勃然大怒,把坛子往地上狠狠摔去,“咣”的一声,坛子四分五裂。
老太太抄起一块较大的瓦片,用力向儿子砸去,嘴里忿忿骂道,王八犊子,你就不会好好说话啊,你他妈地,这些天你就看我不顺眼,我天天低声下气不敢说话,就怕惹着你,嗯,还不行,还气我,看我不打死你。
说着老太太上前就哔哩吧啦一顿打。
任凭老太太怎么狠劲的打,儿子一直没还手,也没动。
站在原地任凭,眼泪刷刷往下流,任凭老太太不停手地打。
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
直到打不动了,打累了,老太太才住手。
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头上流下的血像蚯蚓似的,弯弯曲曲顺着脸颊混合着泪水,流进了脖颈里。
累的不行的老太太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手扶着墙,一手拄着腰,嘴里仍然骂着,王八犊子,看我不打死你,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一幕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几句话么?
老太太年轻时长得挺不错,梳个黑油油的大辫子,在女孩中算是高个。
上中学还被选上女子篮球队。
中学毕业也算上是有文化的人了。
正好村上(那时叫生产队)有个小学校缺老师,老太太就成了教师。
但是,老太太那时很腼腆,对农村非常淘气的半大小子很难管理,一气之下不干了,回到生产队务农干活去了。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老太太家里还算不错,父亲在十里八村也是很有名望,选女婿则是得有点特殊的。
于是便有人介绍了现在的老太太老伴——一个瓦匠。
老伴来自山沟里,当年的山沟里能出来当临时工,并且干上瓦匠。
农村孩子能干,能吃苦,不久便转正为正式建筑工人。
那时候的工人很吃香,也是农村姑娘眼中的爱慕对象。
在媒人撮合下,不太懂什么叫叫爱情的老太太就跟这个瓦匠结婚了。
随着一个孩子一个个降临,家庭矛盾也日益凸显,从初级的嘴仗,到动手的暴力升级。
两口子几乎是大仗三六九,小仗天天有。
瓦匠虽说老实厚道,但是很梗、很轴 的一个人。
把见生人就脸红就不会说话的女孩,兑变成张口就骂人的霸气女人是何等的磨练?
四个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性格也发生变化。
都不愿意在家,说话都是抱怨、埋怨,最让人难受的是个个很少见到脸上有笑容。
压抑,压抑着四个孩子。
大姑娘结婚后也是性格不合 ,离婚后独子进京成上了北漂一族,当上了月嫂。三年后,丈夫死了,远嫁到安徽,就是不想回到家里。
最孝顺最懂事的二儿子生命停止在四十五岁,心情郁结,患肝癌去世。
二姑娘也是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
大儿子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不敢远走,否则也是去外地打工。
即使老太太老两口都是进入耄耋之年了,但是还是发生口角。
不仅老人之间,两代人的战争也是此起彼伏。
老太太最近几年被洗脑了,先是什么A利,现在是叫某茶。
八十岁的人投入近W元。
要知道老人的退休费不过两个数。
因为这些没少吵架,可是老太太人为是儿女们跟他过不去。
老太太就想不明白:这些儿女们怎么这么愚笨呢?怎么不知道赚钱呢?这么好的项目怎么就不去搞呢?愚昧呀愚昧。
知道老太太把退休费都用在这上面了。大儿子狠心把银行卡收起来了,每次开支都是大儿子取,用在生活上,多余部分存起来。
老太太只好向亲戚朋友借,向左右邻居借。
矛盾日益升级。
话语互相攻击、指责。为动手埋下伏笔。
积怨已久也成为动手的原因之一。
套用那句话来讲:好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福的家庭各有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