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文是一位刚刚结束“十二年磨一剑”的高考的地理生所写,咱们毕竟不是“砖家”,若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言归正传。最近小伙伴们大概都慢慢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天气越来越闷热,尤其是雷阵雨后的世界,简直比下雨前还要热,甚至超过了炎炎酷暑的难熬程度。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肯定会有人想到全球变暖。的确,上周末科威特人民的日子可不好过,阳光直射下的最高温度居然达到了63℃,已经是世界最高气温了,汽车甚至都可以自燃了,煎鸡蛋就更别说了;并且,下个月可能还有更恐怖的68℃高温,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也正是在这大背景下,全球气候加剧了其不稳定性。但是,我们这一带,尤其是江淮地区,却主要是因为局地特有的气候现象——江淮准静止锋,更通俗地说,梅雨,而导致了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中上旬这段时间特有的闷热。
上面是中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图,可看到六月雨带正好在江淮流域。夏初,由于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冷暖气团势力相当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降水强度小,连续性降水,这也就是闷热天气的成因。
不过,全球变暖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是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就会增多,进一步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就是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最后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其实,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不可忽视,大量由于高温带来的上升气流形成了低压,从而又引发了“雨岛效应”,降水增加。它们对于这种闷热的天气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如此,它们几乎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最后总结一下,节能减排是我们对付全球变暖和热岛效应的良好对策,除此之外还有保护生态,植树造林,建设“海绵城市”等等;以及积极应对,毕竟家还在那里,生活总要继续,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才能生存。
好啦,这就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大家提出意见。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