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很穷,总是穿的破破烂烂。父亲跟人聊天,说我不讲吃,不讲穿,一心学习。我当时就在旁边听着,除了心酸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总不能任性的要这要那,除了懂事我别无选择。” ——来自热评
如果可以任性的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懂事?
“当前社会的写照,通过辩证去理解穷,于是穷是极地,于是穷是前进的动力。于是穷人的孩子应该很懂事,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得到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这是百度对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解释,现实呢?到底是得到了所谓热爱生活的道理还是一个残缺的童年?
似乎在国人眼里,一个人懂事与否的程度成了一个人是否“长大”的唯一标准,但是,让孩子过早的成长真的好吗?
在我童年的前半段,虽然父亲常年未归,至少在我八岁之前对于父亲是完全没有任何印象的,但是爷爷非常疼爱我,于我都是有求必应,哪怕晚上拿着手电去买我想吃的零食。
08年冬天,9岁,一场不幸悄然而至,爷爷被确诊肝硬化。终于,09年夏天,饱受病痛折磨爷爷永远离我而去,或许,于爷爷而言,这也是一种解脱。
从那以后,在大人眼里,我慢慢长大,懂事。父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待那么十来天的时间,奶奶又常年患有哮喘,也是从那开始,我开始承担起来家里所有的重活。
11年暑假,父母把我接去他们那边玩,在商场看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的玩具,甚至当时都已经想到拿回家玩,小伙伴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但终究还是强忍着内心的渴望与不舍,走了过去。
可是很难把自己的情绪掩饰的完美,妈妈问我怎么了。我犹豫了半天,也只是说:“我想奶奶了。”最后也没能说出我想要一个玩具。
想要一个玩具,并不过分,却要隐忍的像个大人。
因为懂事,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即使心里有很多想法,实际也只是默默的接受。
15年,初三。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到了浙江上班,很多次,自己一个人静静坐着的时候,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才16岁,在我心里,自己也应该是20多岁的成年人了。
16年,17岁,我选择一个人来到重庆,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人生的决定。几乎所有认识的人对我的评价都是: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极度不符。我除了微笑接受还能怎么办,总不能再幼稚任性的耍小孩子脾气。
昨天又跟朋友闲聊,她说:“其实我挺佩服你的,像你这样早点经历一些事情, 早点成熟很好,现在回想自己以前的任性行为都特别可笑和荒唐。”
但我是多么渴望能有那么一段荒唐可笑的青春供我回忆,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了。越是经历,越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再完整,只因没有过那段年少轻狂的日子。本该处于叛逆期任性放肆的现在的我,却一直劝导着那些任性放肆甚至在我眼里有些“幼稚”的同学。
等你长大了才会发现,原来你一生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周遭的人对你满意而已,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模式所有桎梧。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幅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朋友们都说我多愁善感,我承认,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看到什么,都会去想,要是我,我会怎么做,又该怎么做。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到现在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养”,是否还适应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这两年,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一件一件的剖析,霸凌者几乎都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养尊处优”,老师眼中的坏孩子。而被霸凌者,80%都是家长老师眼中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因为“穷养”的理念,让孩子从小就自觉“低人一等”,自卑的种子从小开始萌发。因为懂事,所以不敢说,选择默默承受,不愿给大人找“麻烦”。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天涯社区里面永乐大帝二世发表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推出了这个时代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大人从小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原则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
当然,我没有任何否定某种教育方式的意思,只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则,也并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就应该“富养”,只是觉得,作为父母,应该在平时多跟孩子聊天,关心孩子内心真实想法,主动的让孩子提出要求,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都去满足他。不要让孩子有想法不敢说,一直闷在心里,在委屈中长大,懂事。
懂事分为两种:
一种是父母素质很高,思想开明,从小家教良好,心理成熟得早。这样的孩子懂事而独立,理解他人、积极进取、同情弱者等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另一种成长于不顺心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过于软弱或是暴怒。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温顺懂事,实则内心有泪不敢流,有话不敢说,习惯于压抑自己的内心。
第一种是在幸福中懂事,后一种则是在不幸中懂事。
在学校里,在职场中,在社会上,我们都会被要求做一个遵守规则的,懂事的人。
后来才明白,他人只会在意你是否温和、好沟通脾气好,但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会想让你永远做一个阳光下肆意欢笑的孩子。
愿你在幸福中慢慢成长,愿你只懂该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