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人生来便纠缠于“得不到”和“已失去”这两件事。正因“得不到”才饱尝“求不得”的苦,也正因“已失去”才惋惜“爱别离”的痛。
人有生存的需求也有生活理想或者享受的需求且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当社会能够提供的资源仅够我们基本生存需求时,我们求得吃饱肚子就已感天谢地了,压根就不会奢求此外的供给。当社会物质逐渐丰富后,人心就开始浮动并滋生生存之外的欲望。我们将不再满足于吃饱喝足的基本需求而会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满足于内心和欲望的需要。但超出生存基本需求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且需要我们付出对等或者超出承受能力的代价,这些代价也许是眼前的也可能是一辈子的。当我们被欲望所迷惑时我们是短视兼弱智的,所以我们往往付出的是一辈子痛苦的代价。甚至是现实状况是我们的欲望超出了时代的超出,因此我们才会有“得不到”导致的“求不得”的痛苦。
人是短视只见眼前利益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因为迷失或者图一时之快而忘却一生之理想或者理性。因此我们会糊涂的放弃或者忽视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回头,我们以为那些人和事会在原地深情的等待我们,所以我们任性和自私。也许短时间我们获得了人生的快感和满足,但终究我们会陷入无尽的悔悟和痛苦之中。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才是我们真正因“已失去”不得不承受“爱别离”痛苦的原因。
我们要逃离这些“苦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以及我们相处的世界。我想我们无法隔绝本能的需求与欲望,那么学会控制和释放欲望情绪才是走出迷妄的根本方法。
我记得我老婆时常与我道下面这番话: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要过更好的生活而忽视眼下的生活。我们赚五六千一月就过五六千一月的生活,赚一万两万就活一两万的生活。关键在于我们要接受然后收获我们本就可以拥有的快乐。
其实这才是生活的睿智以及敢于做真实自我的自然。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一个词“随遇而安”,词义是说我们应该随着境遇而变化,在怎样的环境就该过怎样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内心、思维应随环境及时调整,我们不可以封闭自我的内心固守过去的理念或者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一些执念和欲望而归于现实。所以“随遇而安”不是说我们可以自暴自弃,而是要求我们应该明辨自身的真实需求以及幸福的本质然后顺其自然的过着每一天。这样我们才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罔顾自己的能力去奢求无望。如此我们才不会有“求不得”的痛苦,同时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幸福的真谛也就懂得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应该珍惜的,也就不会有“已失去”的苦恼和悔恨。
“傻人”有傻福,“傻人”未必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内心如一张白纸那样纯洁才能够保持人性的真而取得人性的纯和善。有真智慧并具备做真实自我的决心和执着,我想才能够收获真正的幸福和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