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高考刚刚过去,数百万人的命运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开始被改写,六月高考季,即紧张又热闹,各种各样的高考话题也成为很多家长讨论的焦点。我本人属于那种平时不努力但如果努力后成绩提升比较快的那种学生,在初中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差生变成了优等生,并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复读了两年,合计参加了三次高考,2007年第一次高考成绩勉强到了三本线,复读一年后第二次参加高考出了点岔子,还是勉强到了三本线,硬着头皮又复读了一年,在2009年参加了第三次高考,成绩超一本线17分,这个分数相比我平时的成绩并不算好,只能说是没有严重失常,后来遇上各种意外鬼使神差的上了一所之前从来没了解过的大学和专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分享一下我对高考和学习技巧的一点理解和心得。
过去这些年,国内很多人一直在讨论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力争通过改革来催生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高考制度 ,时至今日,社会主流阶层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当前一刀切的高考制度仍然是目前可以简单操作的最合理的方案。公平是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公平当然最好,但绝对的公平要兼顾操作成本,很多素质教育的支持者一直在强调个人的天赋差异,呼吁设置多元化的高考录取方式而不应该简单的通过统一的考试一刀切,这个想法是好的,但理想主义的东西一旦要落地,就要触及现实的成本问题,哪些标准是素质教育如何界定呢?有的孩子有钢琴天赋,有的孩子有二胡专长,还有的孩子口哨吹的好,这些孩子哪些有音乐天赋呢?有的孩子跑的快,有的孩子跳得高,还有的农村孩子爬树爬的很好,凭什么跑的快跳得高是特长而爬树爬的好就不是特长呢?如果把弹钢琴等技能作为素质教育的指标,那只会造就更大的不公平,因为农村孩子是没有机会学钢琴的,他们连跟城市孩子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严重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更加紊乱的社会秩序,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带出更多的次生灾害,这个成本高的不可想象,这么多年来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没有找到比目前高考更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这几年嚷嚷着要进行素质高考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因为不可行。
人的一生会持续不断的吃各种苦,总体来看,高考的苦是最值得吃的,时机一旦错过,人生很难再有第二次仅仅只需要比别人用心学习就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每天上学考试会很苦,其实你去问问绝大多数从学校走出来的成年人,有几个人会觉得学校的学习生活会很苦?真正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要吃的苦太多了,备战高考只需要跟没有情感的题目打交道,工作后你要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和各种压的人喘不过气的考核指标,那些所谓金融才俊和IT从业者熬夜加班的算是家常便饭,七小时休息和三餐是不能保证的,这一点相比备战高考的学生差太多了,工作中吃的苦性价比也比较低,你加班,你的同事也加班,想超越同事让自己很突出,难度比学生努力学习多考几分大多了。如果大部分人在人生终点回忆艰难时刻,想必多是家庭和事业中绝境,很少会有人说自己最苦的时候是学生时代,实际上备战高考的日子更多的是紧张和充实。
“任何事情都有科学的方法论”,这在学习上当然同样适用。除了努力本身之外,学习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是可以习得的,我们每个人在高考那一年,身边可能会出现极少数原来成绩很差但在某个时间点后成绩扶摇直上的学生,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男主角刚开始总是傻傻的笨笨的,师从绝世高手,打通任督二脉后习得独门绝技,武功盖世无双,这里的打通任督二脉就像学习里“开窍”的过程。不开窍的学生再怎么努力,成绩总是上不去,开窍的学生,即便不挑灯夜战,成绩就能保持的不错,“开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其实就是归纳反思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个学习习惯就算是“开窍”了,那些还没“开窍”的学生,通过刻意练习“归纳反思”这个动作,也能很快“开窍”,我在最后一次高考前一个月的晚自习突然“开窍”,由于时间太短,效果没能在随后的高考中显现出来,所以这次人生至关重要的“开窍”显得有些晚了,不过也不是完全没用上,我在大学是我们班里唯一一个没有挂过科的男生(班里总共有两个人没挂过科,另一个是女生),这还没把“我是我们班逃课最严重的学生”这个因素考虑进来,我逃课有多严重呢,这么说吧,有个专业课程要期末考试了,我们提前到考场等监考老师到场发卷,我转头问同班同学这门课的老师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如此逃课还没挂过科,我在我们专业甚至年级可能都是独一份,除了运气的成分之外,主要原因可能还要归功于我高考前的那次“开窍”。可能你更关心我是怎么“开窍”的?其实过程很莫名其妙:有天晚自习做理综模拟卷,做到一道物理选择题的时候,对自己的答案没信心,对比答案后发现果然做错了,心情烦躁,做题做不下去,就以“为什么做错了这道选择题”为题在草稿纸上写了一篇反思笔记,我记得当时写了两张A4草稿纸,写完后大脑豁然开朗,就这么鬼使神差的“开窍”了。这就是我的“开窍”过程,这个反思笔记写了什么呢?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反问来追根溯源、发现问题,为什么做错了这道题?做对这道题需要掌握哪几个知识点?我缺的是哪一部分?要确保下次遇到同类型题目不出错需要补哪些短板?这样不断的自问,就是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高考状元都有状元笔记,当初我看不透这些笔记的核心作用,开窍后才认识到打笔记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做笔记只是一种手段,这过程里的反思归纳,最终促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考一个好分数就是必然的结果。
在开始做笔记的初期要尽量保证详细,甚至需要过度详细,详细到让灵魂深处有回响,一旦过了适应期,后续就可以做简化版的笔记了。
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习的过程要重点关注“学习增量”,什么是学习增量呢?通俗的讲就是过去不会的题目(知识点)现在会了,这就是“学习增量”,有了增量才有学习效果,成绩的提高必然是依靠增量的稳步提升来实现的,无效学习者往往不关注“学习增量”,看似很努力,针对自己没有解决的题目缺乏有效的归纳总结,同样的题型在下次出现时,还是解决不了,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无用功,绝大多数无效学习者都是入了这个坑,如果能养成每天罗列当天“学习增量”的习惯,就不用担心成绩上不去。
刘德昌 2018年6月20日 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