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上了大班,天天晚上都要求讲这两本绘本,估计是有压力了,因为之前说:我都大班了,还不能数到一百多丢人啊!
昨晚因为时间晚了只讲了一本,还很有情绪。
今天讲了几页,我合上书,提议说:你试试能不能从一数到一百,不要看书。
小家伙想了想开始数,到了39忘了,提示一下想起来继续,数到66,停顿了,然后笑着说:78?不对不对,99?也不对不对……
当时的我看来,就是嬉皮笑脸,故意调皮捣蛋的样子。
心中莫名升起烦气,好在有觉察,语气不太好的说:妈妈感觉不好,需要冷静一下。
过了一会儿,小家伙跑过来说:妈妈,你可以给我讲了吗?
我噌一下爆发了@_@
讲什么啊?你刚刚认真数数了吗?嬉皮笑脸的干嘛啊?对妈妈尊重了吗?
说到这,孩子扭头走了。去了自己卧室玩玩具。
我也气呼呼的,还满腹委屈。
老公跟孩子说:别玩了,睡觉!
小家伙一下子憋不住了,哭着喊:睡啥啊!妈妈都不给我讲睡前故事!
那悲恸的样子,让我心颤了几下。
赶紧过去,要了一个抱抱,安静的抱着他让他哭了一会儿。哭完,一脸委屈的说:妈妈,我是真的忘了66的后面是什么!
我脑子里跳出了做Lynn的志愿者的过程,想起了她一脸笑的说:真是个调皮的小丫头。
那一刻,我愣住了,过后一种被宠爱的幸福感蔓延全身。无条件的接纳,不指责不评判。
很小的时候,因为被小朋友取笑,我的过度补偿就表现为什么都不在乎,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嬉皮笑脸,甚至自嘲。再后来就发展为,当官儿,欺压他们。
这就是个事实啊,是个信息啊,是那个小小的柔柔弱弱的小女孩儿求生存的方式啊。
哪来那么多的应该或是不应该呢?
窘迫的时候,可以难过,可以沮丧,可以大哭,可以表现的态度严肃,为什么就不可以嬉皮笑脸的自嘲呢?
这只是不同的私人逻辑。
可是,小小的丫头接收了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觉得自己不应该明明窘迫还嘻嘻哈哈,应该表现出严肃认真的样子,不应该哭哭啼啼可怜样儿,应该身残志坚,勇往直前……
再一次感恩,上天派这个小天使来到我的身边,让我看见自己,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的情绪跟孩子无关,相反是孩子帮我把曾经深深压制在内心深处的不接纳唤醒了。
大脑盖子打开的状态下,又回到了那个求生存的小丫头,不敢对着高大的成人表达或是发泄,而面对比我小和弱的孩子,肆无忌惮。
尊重!考虑三个因素:自己,孩子和情形需要。明明是在讲故事,可是我提议数数,数到卡住了又嫌孩子嬉皮笑脸,自己的尺子去量孩子的表达方式。
我是这个样子的。这是我在求生存的日子里形成的诸多私人逻辑,我喜欢的可以继续保留,不喜欢的可以重新选择新的方式。接下来,练习觉察情绪和积极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