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跟人打招呼,“吃了吗?”后来,“你好”。再后来“忙吗?”从一个简单招呼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在一步一步的加速。我们用40年时间走完了别人一两百年所走的路程。
在今天,每一个人像上自动生产线上的一个齿轮。都在高速运转,就连休闲旅游也变成了一份份标准化快餐。高铁出发,景点拍照,特色美食,发朋友圈,然后忙忙碌碌奔向下一个人头攒动的景点,忙碌成了现代人的标配。
过去已成为历史固化,未来则有无数种可能。
作为一个人来说,忙,可以,但不要陷入内卷化的忙碌。
内卷化首先读于得到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它这样说的: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长时期,停留在一种简单自我重复的状态。这个社会像一颗成熟了的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长高,也不会变大,永远停滞不前。
现代人内卷化的忙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天加班加点,没时间学习,效率底下,对时间没有掌控,实在累了,刷刷手机,打打游戏,就这样要日复一日,如此循环,终日被琐死在自我重复的循环里,跳不出来。
对于现代人来说,内卷化忙碌有两个职业重灾区,一个是基层生产线上的工人,另一个是高薪行业。
作为一个基层基层工人,每天在单一封闭环境中工作,单调的动作,时间一长就会有一个惯性,形成一个封闭的舒适区,工作单调也带来了思维的单一,久而久之,思维僵化,变的像生产线上的锤子,眼里只有钉子。就像前段时间有一个收费站工人失业后说的那句揪心话,说多了都是泪啊!
还有一个是高薪行业的某些职位,在这个位置呆久了,会形成一种世界就是这样的错觉,安逸的生活会一直到老。可没想到搭乘的是泰坦尼克号。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不存在终身行业,不存在永不沉没的航母。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有的只是你的错觉。
时代在巨变,而人的寿命在逐渐延长,人的一生,注定会做不同的行业,做一行爱一行的理念已经落伍。在这个时代,每年都会淘汰一部分跟不上节奏的人,就像当年汽车淘汰马车的时候,好多人以为自己是马车夫,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拉车的马。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会避开那个地方。当我们认识到内卷化的忙碌这个坑以后,我们就该考虑如何避开他?避开他的办法就是形成自我驱动式的忙碌。
自我驱动型的忙碌有三个要点:
定出一个让自己兴奋的目标
给成长以足够的时间金钱投入
跑出闭环,制造机会,让自己尝到甜头
首先,定出一个让自己兴奋的目标,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具体一辈子要做什么,没有人会在一开始想清楚,只有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才能找寻到答案,对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生活所迫,生活和理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不停换工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要做到一点,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在这个行业当中找到值的学东西,把它学通学透,然后再和它说再见。
记得人生第1次到外面打工修路,新奇感过后,便是无尽单调而繁重的工作,在离开那个工作地方的时候,一个人推着破胎的自行车,路上走了十几公里,路上想了很多,要想改变自己的活法,学习是一条捷径,必须学习,而学习也是一条反人性的道路,要么社会逼你,要么自己逼自己,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然后又上学,接着又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东西,先是无线电,电工基础,之后找了份电工活,之后又学习修理专业家电,学习制冷技术,之后做了几年家电维修。后来行业不行了,又跑到工厂里面打工,又开始学习车床控制,PLC、变频器、液压气动等自动控制技术。中间又加入了无线电通讯的海马俱乐部,工作之余学习电焊氧焊,自己动手装过台冰箱,做过过滤色拉油的技术,学过中医中药,站桩蹲马步也练过功夫,炒股也赔过,被电击。就这么傻乎乎的折腾了这么多年,一事无成,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自己经历了这么多,还有机会去寻找,具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现在也没有想清楚,剩下的时间还得继续寻找。人活着,真是没完没了。
给成长留出足够的时间,人们总说忙的没时间,这其实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借口,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如果你是个做老师,每年的星期礼拜和假期时间是很充足的;如果是国企工厂的工人,双休日也是有的;如果在更低一级的乡镇企业,没有假期,下班后的时间也是可以挤出来的。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和菜头说过一句话,人生注定是有大量的虚空组成,我们需要寻找意义去把它填满,找一个足够长时间的爱好,投入你的时间和金钱,(人心理上都有一个损失厌恶,投入钱才会让你更有动力,更有专注力,在一个事情上更长时间的耕耘)准备开始你的人生第2条曲线。如果没有想好,那就来007吧。这里有一群需要他律的人正在等着你呢。
跑出人生闭环,让自己尝到甜头。
人们都有一个执念,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这样才能专注走向人生巅峰,可是科学家却冷冰冰的告诉你,你所有的恐惧、喜悦、激情不过是头脑里分泌的一些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而已,靠兴趣撑不了那么久,人要想专注坚持做一件事,必须有不断的刺激,不断的甜头刺激你才行,这个底层原理,做人做事都通用,所以在我们在做事或寻找工作时不要问不要被理想兴趣这个执念所困惑,工作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找到正反馈的甜头,这样你才能跳出人生闭环,走向螺旋形前进的路线。
汤君健的得到精品课《如何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5节课程,一个小时左右的音频,反复听了有两个多月,有些知识想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光听一听是永远不够的,听只能接受到5%的质量,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话去写上一遍,吸收就能达到90%左右,但是如果想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花费时间还会更长。
我们花了两个多月去消化一个小时的时间管理课程,兴许会有点小小的成就感,但现实告诉我们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只是皮毛而已 ,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感性状态?在时间管理底层运行的是精力和情绪管理,我们两个月学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甚至连一角都不算,这大概就是学的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