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于1985年出版,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是《童年的消逝》和《技术垄断—一文化向技术投降》。
《娱乐至死》成书的背景,正是20世纪后半叶电视媒体繁荣兴盛的时期。随着电视媒体的异军突起,印刷媒介逐渐式微,甚至逐渐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由于电视占领了社会的日常生活,它成了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
在波兹曼看来,被“电视统治”的美国,社会文化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通过分析,波兹曼向我们呈现了: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
尼尔•波兹曼通过此书,向读者发出警示:在“电视统治”的影响下,一切公共话语都在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向着浅薄无知堕落。
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隐喻”是此书第一章的标题,也是全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受到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影响和启迪,波兹曼将“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作为自己阐述“娱乐至死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媒介”就是承载信息的载体。比如报纸、书本、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等等,这些都属于媒介,它们能够承载和传递信息。
通俗地说,“媒介即隐喻”的大意是: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仅起到“面载信息”的作用,媒介的形态本身就反映着文化的形态。
例如,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人们主要通过纸张和书本这样的媒介来传递信息,信息呈现在规整排列的一行行文字中。由此,当时的文化环境也是严肃、有逻辑、整合性的。
而到了后来,以书中提到的“电视时代”为例,电视成了主要的信息载体,跳动的一帧帧图像成了信息的主要呈现方式。由此,它导致社会的文化形态变得动态、跳跃、碎片化、娱乐化。
通过研究,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 《娱乐至死》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在此基础上,波兹曼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媒介的形态,也代表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例如,电视主要通过图像而非文字来向我们传达信息。碎片化的镜头拼接、随意的节目跳转等等,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引导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我们是否会“娱乐至死”?
“泛娱乐业时代”是《娱乐至死》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最熟知、最常引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娱乐”的主导下,一切信息都是以“娱乐观众”的目的而呈现的。
伴随着技术革新的飞速发展,它所带来的新媒体视听盛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在《娱乐至死》写作的时代,电视成为时代的宠儿并迅速占领人们的生活。
在电视的统治下,肥皂剧、真人秀等占据了收视的主要范畴。由于电视的视觉传播特征,电视节目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追求收视,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鲜刺激的噱头,甚至不惜降低品格。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兹曼警惕地提出,被“娱乐”主导的社会文化,将导致逻辑性、连贯性、意义性的缺失,从而进一步导致人们精神的退化: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所在。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一一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
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奔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 《娱乐至死》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波兹曼指出,媒介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电视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内容,而是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到了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娱乐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娱乐的确成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它弥散到整个社会之中。
在“娱乐为王”“娱乐 当道”的现今社会,每天出现海量无用的碎片信息,都只为博人一笑,甚至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都可以弃置一旁,一切皆可娱乐。
波兹曼给我们的警示仍应时时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空虚、麻木、转瞬即逝的廉价欢笑之后,我们是否渐渐丧失了精神思考的能力,我们是否会在娱乐之中葬送自己?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距今己有三十余年,人类社会迅速地从电视时代跨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时常引用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观点来讨论社会事件。可见,书中的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警诫意义。
伴随技术发展而生的新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但正如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泛娱乐化”正是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