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飘香的季节,我随同德兴市文联的一批文友来到暖水村,拜访龙头山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位置偏僻,即使常来暖水村的曹华富主席,载着我们兜了几个圈都没找到路口,向当地老表打听,才从一个勉强过车子的不起眼巷子里曲折进入。
到了纪念馆,门微闭,推开,一尊白色的大理石雕塑赫然眼前。不用说,这就是方志敏。方志敏是弋阳人,1926年曾凭借二杆半枪闹革命,并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1934年,为掩护中央苏区突围,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陷入敌人包围圈,最终被俘。方志敏的革命活动遍及上饶地区(暖水村也有),可以这么说,整个上饶的红色文化大都是由方志敏串联起来的。上饶人不知道方志敏,是十分荒谬和可怕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上饶地区建立了很多个红色纪念馆。但令我惊讶的是,眼前这座纪念馆实在简陋。
纪念馆只有一座一层的单体建筑,红柱飞檐黑瓦,正面三扇拱形门窗,屋脊正中央镶嵌着一个带圆环的五角星。室内成对称式布局,左右各二间房,照壁后有一个狭促的壁间,墙壁上是革命人像,历史遗址照片及革命活动的文字说明。房间内有几个柜子,里面陈列着一些书信拓本和作战武器。纪念馆里没有名人题词,没有声、光、电、多媒体幻影成像技术的运用,一座馆,240来平米,二十来分钟就参观完了。据管理员程樟柱老人说,当初接手时的纪念馆更是简陋到可怕,只有一座破败的房子,展物仅有8张照片。
我想到我所参观的几个纪念馆。饶守坤烈士纪念馆在德兴市天门山东麓,主体建筑分上下三层,底层盛放烈士骨灰,上面二层是革命历史图片、文物展览。纪念馆正中是饶守坤将军的塑像。在纪念馆右侧,有一座高4.5米的纪念塔,纪念馆身后是烈士陵墓,加上山腰上的六角亭,占地9万多平方米。我去过一次怀玉山上的清贫园,里面有一座由字碑、方志敏头像雕塑组成的建筑令我印象深刻。资料显示,字碑宽10米、高4米、厚3.4米,头像宽4米、高5米、厚4米,这是我见过最大的方志敏雕塑了。远远望去,方志敏凝神望远,目光如炬望向东方。我还去过上饶集中营,上饶集中营包括纪念馆、纪念碑和周田监狱遗址三个部分。周田监狱遗址是方志敏曾被关押的地方,里有狭促的囚室和令人生畏的刑具。方志敏在《狱中纪实》中写道,“看守所分为三等,优待号,一等普通号和二等普通号。……二等普通号专门囚禁共产党员和疑似共产党员。……二等普通号最悲惨,足够十几个人住的笼子却要住三十几个人。”“我们看到很多犯人受到非人待遇,一天死三四个已是很正常的事。”上饶集中营占地2平方公里,是龙头山革命纪念馆的30多倍。
龙头山革命纪念馆,是我所见到的最小纪念馆!
正当我唏嘘感叹时,同行的程杨松说了一句话很能警醒人。“地方虽小,一点也不失庄重。走进纪念馆,革命先辈们的气息还是会扑面而来。”的确,一个地方的名气往往因人而响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距莫斯科两百多公里的图拉市内小树林里的无字墓,无一不能说明。方志敏是一个具有清贫品质的人,在他领导革命红军时,他的口袋只有一块表和一支水笔。把纪念馆建成朴素是对他最好的告慰。据程老介绍,每年来龙头山纪念馆参观的省内外游客也很多。
在纪念馆,我们献了一束鲜花。在方志敏塑像前,我们集体朗诵《可爱的中国》(节选):……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离开时,我看到院子里的桂花正朝我们微微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