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期间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哲学,读了《自卑与超越》,随后又读了日本人解读阿德勒哲学的《被讨厌的勇气》,感觉懂了些局部却无法梳理架构出它完整的知识体系,似乎有点懂,其实还是懵懂。
这种阅读体验就好像走在一条莫名其妙的路上,往前看不见坑,可走不了几步,你还不知咋回事就发现自己已掉进坑里,你使出吃奶的劲"吭哧吭哧"的疯狂推动大脑的螺旋,促使它加速运转,建立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好不容易爬上坑,向四周瞭望,感觉还蛮好。于是继续往前走,结果历史惊人地相似,你又一次掉进了一个"逻辑之坑",就这样又开始吭哧吭哧往上爬,等你这次艰难爬上来时却发现:咦,上一次爬坑的体验与逻辑推理闭环似乎又不那么清楚明白了。
管它呢?继续往下读,坚持就会有改变。阿德勒自己都说个体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里最不容易懂的。更有人说,从明白到透彻理解正确使用需要花费年龄一半的时间。如果你20岁读阿德勒哲学那30岁的时候你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哈哈,就这样我在似懂非懂中看到了最后一页,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哲学的感受,又困惑又好玩。
这两天再读,感觉就顺畅多了。也明白了初次阅读理解难以推进的原因是阿德勒心理学中反常识的观点太多了,比如: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采取目的论、不寻求认可、课题分离、人的烦恼全源于人际关系等几乎全是反常识的理论。而生活在正常生活中的我们恰恰如《被讨厌的勇气里》那个和哲人对话的青年谈话时的感受一样:不是不能理解就是理解了却感觉很难做到。
这种"逆情悖理"的哲学虽有不好懂的苦恼却也让我感受到走进知识迷宫的乐趣。不知哪天你在干什么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阿德勒模糊的影子,说着高深玄妙的话语,隐隐可见却又无法触及。这样几次后,我就顺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又一次打开书,来继续探寻挖掘这里的宝藏。哈哈,人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越是不懂才越好奇,才越有动力去探究。
其实这里,我一定要说句实话,那就是虽然没怎么懂,但我已有种奇异的收获感。这种反常识之集大成者,给了我洞见人性看清世界的新视角,它给我的不是一扇看世界的窗,也不是一条从脚下延伸向远的路,它给了我一朵云让我可以俯视鸟瞰,噢!不!应该给了我一个高精密的电子显微镜,让我站在一个独特 少有的角度透视人生,触摸人性深层那些若隐若现束缚梦想与闯劲的桎梏。哈哈,对,就是这样,我得直觉向来惊人的灵敏,这次它又一次引导着我,让我隐隐地感受到,阿德勒心理学其实是挖掘出人内心深处那更为隐秘,也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的常规意识状态或模式,这玩意存在着,你可能察觉某些,但更多的是你自己可能都察觉不到它怎么在影响与左右着你。
没怎么读过心理学的人可能感觉这认知和观点很玄虚、不明确也不靠谱,难以让人信服。这种感觉在我读心理学著作《身体从未忘记》《轻疗愈》之前,我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但现在我分明感受到一条若隐若现蕴藏新智慧的路径,要我放弃这现代化电子显微镜(虽然现在还不会捣鼓)的使用而继续用肉眼看世界,这样不划算的事,我不干。
阿德勒先生,你好噢。我知道医生能看病,比常人洞察的更多,以精神及病人的思维模式去分析病人更深刻。现在人们渐已形成共识,情绪与疾病关系密切,管理好自己情绪很重要,心态平和是通向健康幸福的人生大道。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哲学家是医生出身。
观察、触摸、洞见那幽微丰富、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要比看那粉饰过的外在表象要准确深刻的多、有意思的多,当然,收获也大的多。
这次阅读中尚未结束,一点收获,略述如下。
这入夏后的五月,纷披的女贞开的愈发繁茂,雨后的空气清新、馨香,太阳竟是带点腼腆地露了一下脸又隐在云朵后面去了。我一边感受这初夏的美好一边回想着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出生于1870年,《自卑与超越》是他最畅销最有名的代表作,该书打破人们对自卑的传统看法,提出了自卑是个体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而他传奇杰出的一生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解读与印证。
我特别欣赏阿德勒对已经发生过事情的智慧解读。他认为人生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如何赋予它意义与价值,如何借助自卑从过往的经历中勇敢地突破局限走向超越,从而获得适度的优越感走向成功。举例子消化消化:比如小江刚刚参加一个重要岗位的应聘失败了,小江可能觉得这是错失了大好前程沮丧抱怨甚至一蹶不振;他也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检测与磨炼,让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明白以后提升的方向,从而把这失败看做是促进自己成长的机会。同样是应聘失败,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看法与意义,所以阿德勒认为关键不在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这种事情日常生活也很多见:明明是你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对方就偏偏认为你小题大做真矫情。
称霸美国心理学畅销榜十年的心理学著作《终身成长》的核心理念也吻合阿德勒的这一观点,此书备受比尔盖茨推崇,他说:我爱这本书的原因,是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可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彻底改变。是啊,事实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思维。
阿德勒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境富裕,然而他的童年很不快乐,除了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边外,他还遭遇两次车祸,得过肺炎。尤其他有一个高大英俊又有出息的哥哥,这让身材矮小、相貌平平 还有点驼背的他非常自卑。童年的压抑与不快乐对他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那么阿德勒是如何突破与超越自己的自卑与自身的局限呢?他重视活在当下,重视勇气,强调把自卑当成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动力,勇敢地跨出改变的第一步。"我"改变了,"世界"就会跟着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并非由他人决定。用他自己话说就是"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一个人的力量很大" "我的力量无穷大"。
阿德勒 努力突破不断精进。25岁时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做了眼科医生。后来师从弗洛伊德研究精神症问题。十几年同城相处,协作研究彼此欣赏。
在别人攻击弗洛伊德的时候阿德勒挺身而出维护他支持他;后来随着认知的分歧,他又是第一个公开发文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批判他过于重视本能与潜意识。他认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这导致后来两人关系恶化。他最后退出来和追随自己的几个人一起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派,并终身致力于研究与完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有意思的是他的几个孩子中有一儿一女受他影响,接受传承了他的衣钵,成了继续研究个体心里学颇有建树的专家。
《自卑与超越》从十二个角度深刻分析了自卑是如何形成并对人产生影响的。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卑,能否走出自卑,解除自卑的枷锁超越自我关键在于这个人能否圆满地解决人生的三大课题:职业、社交、爱情婚姻。
他认为人生应该学会分离课题,别人怎么评价你,是喜欢还是讨厌,那是别人的课题。作为自己,不要寻求别人的认可,不要去介意别人的眼光,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去做。
不要总是等待别人去做什么,也不要期待环境发生一些变化,自己要主动跨出一步,去直面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
在这过程中利他和合作特别重要,这是个体走向共同体,创建伙伴型和谐关系的关键。
阅读中阿德勒的观点让我想起了《终身成长》《亲密关系》等书,我很是惊讶。阿德勒1937年就去世了,可他明显就是一个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的论述识见符合现代科学与心理学研究前沿的成果,我想这就是伟大人物的卓越之处,这也是经典的力量,不随时光而贬值。
正因为阿德勒勇于突破自己的局限打破自卑的桎梏,才从童年不快乐的压抑与阴影中走出,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流派,对西方的哲学影响深远。他这种积极 勇敢 活出自己,突破不足与局限的人生态度非常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