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是一门艺术,自己但却很少去思考这“看”孩子的目的,之所以不思考是因为看孩子本来就是有目的,这目的便是是惯性的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从妈妈那里学到的。
自从有了孩子后,一直是奶奶看孩子,问起目的就说:看孩子就是让孩子不要哭闹,不要伤到摔倒就好。就这样,孩子到了两岁多,一直就是这样过来的。
随着孩子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逻辑,最近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孩子开始变得任性。
孩子胳膊之前不小心烫伤了,为了去疤痕,就要经常抹药,一直以来配合的挺好,但最近却越来越不配合,每次一换药就哭闹,无论如何也不换。她一哭闹,全家都拿她没有办法,原来所有规律的事情突然别的失控起来。
昨天晚上又碰到了相同的情况,就是不换药。我就思考她这是为什么突然这样不配合?
追其究竟,应该就是我们“惯”孩子的原因。
“惯”孩子,我们经常听到的词语,却很少解剖,我们打开看一下什么是“惯”孩子:
所谓的“惯”孩子:就是我们主动适配孩子惯性的情绪。
之前说过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他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思维遮蔽性。孩子也是如此,他在我们的养育下,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她身边所有人的表现就是她生存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她每次发泄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主动适配孩子,迎合孩子,时间一久,就形成了这样任性的思维模式:
即孩子惯性的认为这个世界我可以为所欲为,外界都可以适配我的情绪。所有事情,只有我想做才可以,不行做就是不行。
然而,我们每个个体都无法脱离进化论那 生存+延续 的需求。要做到生存就必须要学会自己去适应环境,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适应环境,在群体中学会表现自己,进而形成被需要的能力才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血缘关系,弱小可爱的表现,我们自然就容易放纵孩子,适配孩子的情绪,然而孩子会长大,有的能力提前学会对孩子就会提前收益,并形成成长复利。
而这其中妥协就是孩子必须要学的一个本领,妥协不是目的,而是适应环境的方法,这是跟别人交换价值,建立连接的必备能力。作为父母,就必须要引导孩子学会适配外界的环境,而不总是让外界适配自己,这就要求学会跟孩子对话,沟通,帮助孩子建立建立适应环境的规则模型。
想到这里,晚上再去换药的时候,我就不再适配孩子的情绪,告诉她现在必须要换药,不换药就去找医生,我尽可能的把表情表现的很严肃,刚开始孩子还是想通过哭闹来想让我适配她的情绪,但是经过一轮之后,发现不行,而我就故意表现的越来越生气。后来孩子一看妈妈,奶奶都帮不上忙,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学会妥协了,说看着电视换,后来我们就看着电视把药换了,换药的时候,小朋友主动说,爸爸不生气,我以后听话。
也许我的表现方法未必合适合格,但我想让孩子提前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她是不会错的,一味的以自己的惯性感性情绪主导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够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越来越难以融入周遭的协作环境。
孩子会逐步长大,马上会进入到幼儿园,进而小学,从小的家庭集体进入到大的学校集体成长,总有很多事情不会再按照孩子的情绪适配,早点逃离“惯”孩子的意识,让个体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个体,这是孩子生存的根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