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6 相逢一笑 小学语文教师
最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师怎样少做无用功?——高效能教师必备法则》一书,感慨颇多。
所谓无用功,《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得明白:“指花力气做的没有效果的事情。”
教师做无用功的原因
迷信“说服”会做大量的无用功
费尽心机的教育不如一条简单实用的校规管用。无论在哪个国家,完全没有规矩和惩罚的教育不存在的。我们学校的规则不管用,其中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有规定过于模糊而很难操作的问题,或者规定形同虚设的问题。因此,规则一定要简单实用,而且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解决问题。
用“爱”解释教育行为,很容易做无用功
专业技术常常比爱更重要。比如我上医院找大夫,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医术,至于态度,会放在第二位,因为我是想治好病,不是去寻找医生的“爱”。爱作为一种教育背景的存在似乎无可非议,但对具体问题还是应该具体分析。成功了,拿爱当美容霜、增白剂;失败了,拿爱当遮羞布、替罪羊。希望这类忽悠和自我忽悠不要再持续下去了。
一刀切是无用功的温床和保护伞
一刀切的课改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行政干预过火,会让人搞不清哪些做法是合理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又有哪些是脱离实际的,是做了无用功的。
轻率的归因是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
因为轻率归因,我们误把天道当人道,误把天之功当成人之力的情况不少,可能做了很多无用功。某个学生犯错了,教师谈一次话,讲一个故事,他就进步了。这中间真有因果关系吗?有没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必须要仔细探究一番。怎么探究呢?询问本人,是个重要方法;用正反两种做法做比较,也是个重要方法。搞清楚我们在学生教育中究竟有多大的真实的“贡献率”,以后我们就不会盲目,如此才能真正少做无用功。
没有质疑和实验的习惯,会做大量的无用功
教师必须具备两种习惯:一种是质疑、分析的习惯;另一种是实验的习惯。总结经验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问题在于这个诸葛亮对于事实是有选择的,他所注意到的都是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事实,所以很多看起来正确的话其实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偏见,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具备实验的习惯很重要,左试一下,右试一下,慢慢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可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这种习惯,他们一条道走到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不得不改弦易辙,而且极不情愿,满腹牢骚,好像学生都应该照他开的方子得病似的。
乐观偏见是无用功的重要原因
绝大部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都是一厢情愿地“想得美”。中国教育浸染了浓重的“文人色彩”。但是当面对学生问题,需要的是冷静的调查分析和决策,这时候你不要抒情,也不要忙着感动。别想得太美,别老觉得学生就是天使,也别老觉得自己是种什么长什么的伟大园丁,是手到病除的神医。没有那回事。老老实实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待它,才能少做无用功。
学养不够是教学无用功的重要原因
越是想把问题讲简单,教师在理解上就应该越深刻一些。就像傻瓜电子产品一样,越是简单的设备,越是经过了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如果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那只能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本身也不是很理解。如果你的学养不够,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就不足以支持你深入浅出地讲解。因此,在教学上,要少做无用功,根本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自身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
焦虑是教师做无用功的原因之一
如果教师的心理处于焦虑状态,他做无用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怎样查出无用功?
一位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剔掉自己的某些做法,并未出现不良后果,只是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推断,这减去的这部分就是无用功。
上级部门和专家给教师出的主意及出台的措施,一般都是加法,多干总比少干好。其实这很片面,会不停给老师加担子。应当做一些减法,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能不做的你就别做,能少做的你别多做,腾出时间来,才能在更重要的地方做加法。
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分辨自己干的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和有用的,哪些是无用功。分辨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对比试验。同一类型的学生,对有些学生我采用某种方式教育,对另外一些学生则不这么做,过一段时间,就能看出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用了。这其实就是科研。没有此种对比试验习惯的教师,恐怕就算不上科研型教师。
如何减少无用功?
科学诊断是减少无用功的根本思想方法
读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印象最深的就是“诊疗”二字。诊断是前提,找准病因,才能药到病除。美国军队有一条规定,连级以上军官必须执行:处理问题时,要用4分的精力调查了解情况,用4分的精力对了解到的资料情况进行评估,真正采取行动时,只用剩下的2分精力。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你的精力分配倒置了,把主要精力放在行动上,就容易失败。很多教师做无用功,就要因为遇到问题想都不想就采取行动,这些“习惯动作”常常劳而无功。因此,科学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想少做无用功,就得多动脑筋
“精于心,简于行。”你要想在外部言行上少做点无用功,就必须在内部多下点工夫,多思考,多分析。
当然,读王老师的这本书,更让人难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可是篇幅所限,无法枚举。有时间的话,你不妨找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