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他还是一位严格、尽职的父亲,成功培养了一位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儿子傅聪和一个有着教育成就的儿子傅敏,在教育孩子上堪称是世个的楷模。他的家信汇集成的《傅雷家书》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模板”。金庸先生曾评价傅雷说,他写给孩子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先生对孩子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就像他对翻译的态度一样,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但是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我们感受到了冰山下藏着火种的温暖。
有段时间,儿子傅聪在写给家人的信中,精神显得比较消沉,收到信后,傅雷先生在回信中写道:我在写上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沉靡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绝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子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你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短短的几句话,看得我们落泪。父母之于子,大抵就是如此:当孩子在人生的某一个低谷时,在精神上和孩子站在一起,给予温暖和希望。
家,就是这样一个每个人可以避风的地方,也是每个人分享喜悦和收获的地方。
当得知儿子傅聪在弹琴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傅雷就写信给儿子:你弹琴的成绩,叫我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把人家的赞美告诉我们,也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在家这个有温度的地方,父母欣赏孩子,孩子更欣赏父母。我们也不要吝啬给孩子分享我们新的认识和收获。
傅雷曾去参加一个学生的佛学作品展,他看到的只是流于形式的富丽堂皇。在一次书信中曾这样写到:
绘画受外来美术的影响是免不了的,但必须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否则徒袭外貌,只是做别人的奴隶。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绘画的真谛。
一家人对待彼此收获,以及所取得成就的态度,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融洽度,那彼此的欣赏,为每个人远行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傅雷经常会像朋友一样跟孩子们谈“感情”的事
傅聪曾经有过一段比较痛苦的感情,父亲在信中这样开导他:
我知道在国外的这么多年,对你整个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你来信所说痛苦,我都能体会得到;我很同情你,也尽量想安慰你、鼓励你。克里斯多夫不是经历过这么多情景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你就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会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以免重蹈覆辙。
我以前和你提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儿当做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千,但不要刻骨铭记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在着凭吊的心怀。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没有伤。当孩子在情感上遭遇挫折的时候,傅雷先生不但没有像平常父母那样,在伤口上撒盐,能够心平气和地接纳和尊重孩子所经历的感情,并给予恰当的安慰和及时的提醒。
儿子傅聪在去波兰的车上,给家人写了封关于离别的信,信中谈到古人的离别诗。
傅雷对此深感欣慰:你车上的信写的很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好信。你说到李、杜的分别诗,如其他的宗派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但是杜甫也有极浑成的诗,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词人中苏轼、辛弃疾是宋代的两大家,也是傅雷喜欢的。他希望孩子能多读些古诗词,以次化心灵。
原来大师是这样与孩子沟通的,在诗词的国度进行精神的对话。很多父母都感觉自己与孩子无话可说,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时傅雷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用共读打开与孩子沟通之门。
在所有的陪伴的日子里,与其说是父母在为孩子护航,倒不如说是孩子为父母引路。只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才能时刻跟随孩子的脚步,与孩子一同成长。
在教育上,高水准的父母会尽量多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能控制的范围内少一些伤害,少一些遗憾。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经营着一间软体家具厂,“伊力威斯”是我们的品牌。这是我的第207篇原创日记。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跟今天,写日记亦是如此,抓住今天,我们将收获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