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昨天的问题太难,我的思考没啥结果。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经济不可能被精确计划,有三个根本障碍。
读了今天的文章后,感觉理解得更深入一些,这三个障碍的底层原因是人类社会是在持续而快速的改变。
我们知道,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自然界基本稳定,正因为它稳定地周而复始,科学才能用极其笨拙的方法执拗地前进,科学的方法就是不断试错、不断观察、不断总结。
自然界的规律是稳定不变的,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恒定的反馈,不会因为我们行为选择而显示出不同的规律,所以,我们才可能通过试错,越来越多地总结规律,有赖于人类快速改变而自然基本恒定,人类从做出弓箭到殖民火星,不过区区几万年。
但人类社会却完全不同,人类文明从未周而复始,而是持续变化,而且变化很快,快到我们很少有机会去研究它,也就不可能依赖“试错”来找到经济社会背后的规律,我们就像赛道上的骏马,了解脚下的大地,却来不及弄清楚,为什么要奔跑。
重温边际的概念
哈耶克首先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平衡边际的问题。
边际平衡就是说,你手上的钱有限,你每一块钱应该花在哪里呢?你有不同的选择,花在面包、花在黄油、花在水果上面。
你每一块钱,都花在那些能给你带来收益最大的那件商品哪里。一块一块钱花出去,最后你在每一种商品上面得到的边际效用就是平衡的。这样,你通过有限的资源,你手上有限的钱,能买到的商品、所能给你带来的效用,能够达到最大化。这就是边际平衡的概念。
所有的经济学家,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讲的就是怎么样平衡边际的问题。怎么让你的边际成本、你的付出,跟你的边际收益、你的得到相等。如果这两个数字能够相等,那么你的总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这是贯穿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核心问题。
读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又被“边际”搞糊涂了,原来它这么重要——是贯穿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核心问题——难怪我觉得很懵逼,这么核心的概念,一定需要重复学习重复思考才能逐渐理解。
安慰一下自己:知道什么重要,距离搞懂它就不远了。
这周日,重新学习《第030讲丨边际革命》,再认真学一遍,然后回顾以前的心得,尝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不理解,再次深入思考,应该能有更深入一些的理解。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变化的问题
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个根本的区别是,自然也是循环往复的,而人类社会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变化的冲击。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恰恰不是怎么让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有了变化,你怎么去应付。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关于变化的知识,永远没法集中在一个大脑里
哈耶克解释,每当我们说起知识,看这篇文章的标题《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会很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讲的是科学知识,高大上的、在课本里面的知识。哈耶克说,这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数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获得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信息,哈耶克称之为“知识”。
这一段论述醍醐灌顶哦:为啥总有人好像知道得很多,一旦需要落实到生活里的具体行动,却总是关键时候掉链子,好像《围城》里的方鸿渐那样”百无一用“?
这段论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我们学习“抽象知识”,掌握事物的底层规律,目的是为了运用底层规律,加速习得那些“具体知识”(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具体的信息”)。这些“具体知识”会切实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而这个使用“抽象知识”获取“具体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获取过程最终落地的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却偏偏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仅仅学习底层规律,却对具体事物缺乏具体知识,当然“派不上用场”。
忽然想到,我的傻老婆就是具备“具体的知识”的典型,或者说她有一种奇特的能力,能够在某个领域里,迅速且基本准确地找到“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这样的知识,相比之下,我的知识结构是过于抽象,太可怕了,我找到问题的本质了,就距离解决它不远了。
其实这个环节本质上也是一种深入思考,通过深入思考获得具体知识,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这也是我最近领悟到的——被深入解读的继而改变行为的信息才能算是知识。
知识必须落地,才会有用。抽象知识很少能直接落地,它的落脚点是具体知识。
所以一定要有行动,用自己学到的“抽象规律”去帮助自己更快地获得“具体信息”,要通过具体的小事情、小目标,像完成一个个小项目那样,不断获取具体信息,不断运用具体信息,再通过不断地总结,反馈给抽象规律,从而修正或者微调我们对抽象规律的理解,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具体知识的获取过程。
做个类比:
假设我得知了这样一条相对抽象的知识:
“驾驶汽车时,不要盯着方向盘,眼睛要盯着远方,这样才能轻松地让汽车保持直线行驶”。
我从来不去学习驾驶,那这个信息对我有用吗?一般来说,没用。即便有时候感觉这样的知识有用,也是因为我借助它去加快了对驾驶汽车以外的其它事物的学习和理解,换句话说,这条抽象的知识指导了某些具体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才是它该有用的地方。
抛开这条知识在其它场合的应用不谈,只看对“驾驶汽车”这件事,它有什么作用呢?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保持汽车直线行驶的技巧。
- 只要我们真的学会了驾驶,继而在驾驶汽车这个行为中不断地打磨驾驶技能,即便没有这个抽象的总结作为指导,最终我们的眼光也会离开方向盘,即使很多人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条“不要盯着方向盘……”的知识存在,也不影响他们最终熟练地掌握了驾驶,然后带着这种成就感,把自己装在一个铁盒子里运来运去不亦乐乎。
- 如果先学习一些抽象知识,然后再去学习驾驶,这些抽象知识显然会加速我们学习驾驶的过程,让我们更快地掌握驾驶技能。
-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驾驶技能,让它内化到我们身体里,从而让我们有能力把自己运来运去,而绝不只是满足于对抽象规律的了解,却不去掌握驾驶这项具体知识。
这是一个很大的坑,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抵就是对不同层面不同作用的知识区分不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化崇尚“儒将”,西方的文化也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兼有两类知识,一面抽象一面具体,比如丘吉尔既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又能上战场舍命厮杀,还能两次从监狱里逃出来,实在是集知识之大成者。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方案
哈耶克说,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价格体系。
哈耶克接着说,价格不仅仅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它同时也能够指导生产,指导人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当中,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去奖励和惩罚人们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呢?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惩罚。
价格有三个作用:
- 价格能够非常有效、非常节俭、目标非常明确地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 价格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 价格能够解决奖惩的问题。
课后思考
你再做一下减法,在价格的这三个作用里面,你认为那一个作用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解决奖惩最重要,失去了奖惩,就失去了有效的反馈,我们就不会设法改进自己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