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碎碎念伯乐小札又来了,今天来说一说编辑和作者之间微妙的关系。
我在去年八月份开始在专题任编辑,再到后来做了伯乐,其实工作内容上很相似,就是找文章、改文章和推荐文章。
我改文章很细,可能很多被我改过文章的作者都会心生恐惧,比如说一大早醒来,微信里可能就会收到我七八十条的信息轰炸。作者改完之后,我还要复核,拿着这七八十个截图一个个比对,错别字、标点符号、逻辑问题、行文通顺性都要改过来,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那时候过于吹毛求疵了。
伯乐收文的质量要相对高一些,因为选文的时候会刻意去挑。一般来说错别字很多的文章,我是不太愿意继续往下读的。以前看叶圣陶老先生的《文心》,提到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想这些最基本的习惯和素养应该是每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首先要掌握的技能,然后才是创作。
编辑和作者之间,当然首先是谈作品。可以讨论,可以保留意见,应该是属于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简书平台的编辑尤其如此,它不像外面实体出版社的编辑,对于作品没有生杀大权,但凡觉得自己写得不错的作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专题不推,自然会有其他专题推。所以对于编辑,特别是小专题的编辑来说,遇到配合修改的作者也是一种缘分。
简书上的编辑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那么专业,二是不拿工资,纯粹就是为他人作嫁衣。
这样就天然存在矛盾。编辑本身也是作者,可能对某一领域的作品辨识度较高,但并不是每个编辑都具有将对文字的感觉上升到理论水平的能力。这么一来,作者就会质疑,你为什么要求我这么改呢?比如说为什么要把妈妈改成母亲呢,这两个不是一样吗?又比如,作者会认为某一种表达方式是他的个人风格,凭什么要改呢?
我身边就有编辑曾遇到过不太讲道理的作者,坚决不对文章进行修改,甚至在微信群里大肆辱骂。同为编辑的我,心有戚戚然,只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无用功,吃力不讨好。也想着以后随便看看好了,只把握一个大方向,逻辑上、结构上没有问题,错别字什么的就算了。可是我又爱惜自己的形象,文章带着“非村”的标记出去,总不能显得太寒碜了。当然了,如果大家看到有啥错别字我没改出来,那肯定是我不小心没看见。(这个理由充分吗?充分的。)
好在,绝大多数作者都是很有礼貌的,“谢谢”两个字能从头说到尾,听得我差点都要找不着北了。
也有一些作者会专门写文感谢编辑或伯乐,我也觉得大可不必。当然,不是说这种感谢不好,相反,很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只是觉得大家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好好提高写文水平上去,要感谢我们,私下表示即可,或者给我们的文章点几个超赞也比这个要实用得多。(哈哈,我咋这么实用主义?当然这是开玩笑。)
其实短短几个月,经历了太多事情,淡漠的、离开的、又回来的,我知道,趋利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心里难过的时候,跑个五公里就可以了。所以我这段时间跑了很多次五公里。也许正如某位老师说的,伯乐和编辑都是为他人作嫁衣,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所以,咱们还是:只谈作品,不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