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曾读过的书,走过的人生路

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写营2025上半年征文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读书,你只有一种活法。读书,你可以有千万种活法。

  我是从大学才开始喜欢读书的。高中学业重,基本没时间读课外书,大学闲暇时间很多,我这个人又比较懒,也不是社牛,每到周末,去图书馆看书,就是我觉得最舒服也最惬意的日子。

  大学里读的最多的书就是法医类的书和萧红的书。之所以对法医感兴趣,是因为随着我逐渐长大,离别和死亡这个课题开始出现在我生命中,我开始意识到死亡这个问题,而法医这个职业是我很敬佩的,他们总和死尸打交道,我想试图通过他们,解开死亡的密码,让我不再那么恐惧死亡,面对亲人的离世时能正常看待。

  大三那年,我的外婆去世,我请假回家参加她的葬礼,在酒席上哭的稀里哗啦,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第一次感受到曾经陪伴了我整个中学时代的人,以后再也不会陪我了。

  可当我冷静下来后,我脑海里闪过的不是和外婆的回忆,而是法医书上关于人在死后身体各个器官的变化,比如何时会出现尸僵,什么时候肠道内的细菌开始自毁……我开始在脑子里理性分析我外婆可能经历的身体变化过程。

  大脑里这样“奇怪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将我从感性拉回到理性,缓解了我的痛苦和悲伤。直到这样“奇怪的想法”在我爷爷的葬礼上重演,我看着爷爷躺在地上的尸体,并没有嚎啕大哭,反而上手去摸爷爷的额头,感受他残存的体温,因为据说人在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大脑还是可以感知的,还是有意识的。

  我想,正是因为那些“奇怪的想法”,让我对死亡又多了一重新的认识和思考,让我可以从新的角度去定义和看待死亡。

  当我毕业参加工作后,每当我想偷懒,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带着情绪投入工作时,我脑子里总会想到那些为死者说话的法医,他们常常需要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却依然能坚定信念,本着对工作对死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推理求证,这些曾经书中的形象,无形中影响了我的懒惰与懈怠,让我意识到这种懒惰和懈怠要不得,得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

  提到萧红,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至今内容我记不大清了,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个比较悲观又有点乐观的人,她曾说女性从生下来头顶就有一块无形的天花板,她短暂的一生,大多时候是拮据而困苦的。

  在读萧红之前,我一直觉得人难道不应该舒舒服服地活着吗?健康长寿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谁不是这样呢?可萧红不是,才活了31岁,当时我只记得我对她的经历感到同情和惋惜,可没多久,当我又开始读其他的书时,萧红就被我藏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了。

  直到毕业后的几年里,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后。萧红才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年轻女人虚弱地躺在医院,那是她最后的日子。那一刻,我对病床上的女子不再感到惋惜,而是祝福,我不禁想到了泰戈尔的那句诗,“生当如夏花般绚烂,死亦如秋叶般静美”。

  就像许渊冲所说,生命不在于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想,她书里的那些人,那些故事,就是她曾经绚烂的日子,她生命的旅程不局限于时间,更不局限于她活了多少岁。

  当然,有些时候看书也要有批判思维,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就比如我也经常看小说,对喜欢的书中男主角的形象痴迷不已。比如我喜欢高冷深情的男主人设,喜欢直率善良单纯的女主人设。这在后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性格和择偶观。

  有时候当你喜欢某一角色,你便会不由自主地代入小说的人物,有些人物能给你力量,而有些人物却不适合在现实世界去模仿。就比如直率与善良的人设,首先在职场就混不下去,分不清善恶,辨不明是非,善良就是你最大的敌人,正如有句话所说,你的善良要有锋芒。

  而关于小说中男主高冷禁欲深情的人设,其实与人性有很大关系。小说作者以赚钱为目的,不对人设负责,更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

  如果你读了心理学类的书和小说写作类的书就会知道,你喜欢的男主人设,不过是对自我欲望的补偿和满足,小说作者通过瞄准人性和人的心理,虚构出你喜欢的那个他,但这往往都与现实相差甚远。

  从读书到毕业这些年,其实我读的书并不多,也很杂,往往很多书对自己的影响都是一瞬间的事,而自己,其实就是由这千千万万一瞬间的念头组成的,读很多书,让这些念头丰富些,你对生命体验和感知也会更深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