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写营)2025上半年征文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不一样,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书和路向来是人生中两种不同的导师。书是静止的,躺在那里,等人去翻阅;路却是活的,蜿蜒向前,引人行走。我常想,人生大约就是在这两种导师的指引下,渐渐明白些事理的。
幼时读书,也没有像现在小孩儿一样,读什么样的书都有。而我们只能读一些书上简单而又再简单的小故事,就像,乌鸦喝水"的故事,让我第一次知道智慧可以如此简单而实用。那时我还不懂得什么人生大道理,只觉得乌鸦聪明,石子有用。后来随母亲去西安,在摇晃的火车上,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忽然明白了那故事的另一层意思——有时候,改变处境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一点巧思。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将书中的道理与脚下的路联系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让我领略到了一个人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坚韧与智慧。鲁滨逊在孤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造房屋、种植粮食、驯养牲畜,克服了重重困难。读完这本书,我被鲁滨逊的勇气和毅力所深深打动,也明白了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地克服困难。
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它让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魅力;读《三国演义》,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见证了英雄们的豪情壮志和智慧谋略。
这些年一直在外漂泊,也去过很多地方。每一次旅行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漂泊了10年。有一次去玩站在东方明珠塔上,俯瞰着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上海的繁华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宁静的乡村,那里有青山绿水,有淳朴的民风。在乡村的小道上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乡村的生活让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回到家乡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读书与行路,就像一对亲密的伙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读书让我在行路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而行路则让我对书中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书中的世界是无限的,但终究是他人的经验;路上的风景是有限的,却是自己的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之言不虚。书是路的预演,路是书的验证。没有书的指引,路可能只是盲目的流浪;没有路的实践,书不过是空洞的理论。
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不断的阅读与行走。书是凝固的路,路是流动的书。那些年我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最终都化作了同一个故事——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触摸无限的可能。
很多人都听过这两句话:“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学习的深度不够,也就说,没有完成整个“输入-输出”的闭环学习流程。
在如今这个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并不缺少输入的渠道,而之所以学习效果没能达到预期,那是因为缺少了最关键的步骤——输出。想要养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方法,就一定不要忘了持续地输出。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去做,即使每天只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有良师益友的帮持,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前行,会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更长远。
最近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管是读书还是走路,都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生命就像一场旅程,我们在旅途中不断寻找着目的地,而生命的意义就是沿途的风景和经历”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
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也更让我懂得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通过这本书我也要我们的这个家庭有一个很大的改变,让每个人都各尽其责,并且在互赖关系中形成合作共赢的生活方式。让家庭变得更加温暖,让每个人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宽,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