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别人不如提防自己,最可怕的敌人就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 斯帕克(比利时诗人)
01.潜意识可能在阻碍你成功
2018年高考马上到了。每当重要的考试前,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复习,最后再读一遍笔记。然而,有一些学生却与众不同。他们看上去很放松,甚至拿考试开着玩笑,有的还跑去网吧通宵打游戏、看视频。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自我放弃的学渣,相反,这群人里有不少是优秀学生,他们在此前3年一直刻苦努力,勤奋学习。
可能有人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他们要毁掉自己辛苦三年的成果呢?如果换成以下场景,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重要的比赛/谈判前,故意睡得很晚,这样表现不佳就可以说:主要是昨晚没休息好/状态不佳(不是能力问题)
重要的报告/论文,有时间的时候不做,偏偏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写。最后写的不好就可以说:这次准备太仓促了/都是拖延症导致的(不是能力问题)
……
也许你身边的人或者你自己,就做过类似的事。这些行为和高考前的自我放纵一样,背后有个共同的心理机制,叫做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也称为自我设阻。
自我妨碍
指人们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最近看的一本书中《黑匣子思维》中提到,自我妨碍是人们面对可能的失败的一种反应。如果某件事情很重要,而结果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或有较大失败的可能,很多人会主动放弃努力,并且主动设置障碍。这样如果失败了,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其归结到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原因上,冠冕堂皇的说:
并不是因为我能力差,只是我没努力/拖延/懒……
02.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Edward Jones和Steven Berglas两位心理学家,曾针对自我妨碍的现象进行了试验。
他们随机挑选两组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第一组题目比较容易,大部分人都能答对大多数问题,而第二组题目大多数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第一次测验结束后,两组人被告知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了到目前为止最高的分数之一。这个结果会使两组人产生不同的认知判断:
- 第一组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自身决定的;
- 第二组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运气造成的。
试验继续,接下来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两组人被告知这次计分将更严格,也就是说很难再凭运气取得成功。这次测验前,他们可以选择服用两种药物,其中一种可以提高智力测验的表现,另一种则会降低表现。
你猜他们会如何选择呢?
结果显示,“偶然成功组”比“真实成功组”更倾向于选择服用降低表现的药物。他们认为自己第一次的成功来自于偶然因素,在接下来很有可能遭遇失败,于是便选择主动为接下来的表现制造障碍。
不可思议吧,还真有人愿意服用让自己变蠢的药。
自我妨碍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使我们减轻为失败承担责任的痛苦。
如果没有自我妨碍,认真努力的准备却还是失败了,就得为后果承担责任,并承认自己能力不够。这种感觉可不好受。
自我妨碍还有利于维护我们的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研究显示,自我妨碍的行为常发生在“个体对公众形象的关心,超过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关心时”。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别人就不会认为是我们能力不足。如果成功了还会产生自我增强的效果,让人觉得:“没有准备就考这么好,真的很有实力啊!”
03.什么时候会触发自我妨碍?
有研究显示,人们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更容易产生自我妨碍的行为:
1)处于涉及评价的环境时
只要有他人在场,会引起评价的情况下,人们就更容易自我妨碍。比如考试、比赛、职场等等。
2)事情的重要程度较高时
如果一件事情不重要,失败了也不会对自尊和形象产生太大影响,人们就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表现。而面对重要的事情时,越是在意,越容易产生自我妨碍。
3)面对不确定结果时
当事情的结果不确定时,个体对未来控制感会降低,也容易出现自我妨碍。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常见到成绩越差越不学习的学生。他们处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评价体系中,总是上课睡觉、捣乱,听不进去老师家长的话,其实是为了不让成绩差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
有些小孩甚至故意引起老师的公开批评,但这种批评反而正中他们的圈套——“大家看见了吧,我真的是没有认真学习。”
很多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会说:“你很聪明,可就是不好好学,怎么能考好呢?”但这样的鼓励几乎不会有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们想:“老师都认为我聪明,如果我努力还是考不好,反而会证明我不聪明。”
心理学先驱Alfred Adler在其经典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也提到过这个现象:
如果一个小孩很懒,除非使用懒惰来直接攻击父母老师,否则他往往是一个害怕失败的雄心勃勃的小孩。他总是逃进这个快乐的白日梦: "我要是肯做的话,我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只要一失败,他便可以将失败化小,一边想: "我只是懒而已,并非没有能力"。这样便维护了自尊。
现代人的拖延症,也有一部分是出于自我妨碍的心理。被拖延的任务,往往是那些成果和价值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
- 不确定加班做出的方案会不会被老板认同;
- 不确定付出这么多代价去推进的工作,是否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 不确定现在做的事情,究竟会不会让自己有所成长;
……
这种不确定感和不可掌控感,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做事。于是干脆一拖再拖,一方面抱着侥幸心理,期待最后能通过突击超额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为失败留了最后的后路(借口)。
04.如何摆脱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虽然能让我们暂时避免失败的痛苦,免于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自信心,并且增加焦虑。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呢?
1)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典型的自我妨碍者一般有这几种类型:
- 完美主义者,内心深处害怕失败,甚至害怕平庸,因此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时便会采取自我妨碍。
- 犹豫不决者,很难设定边界,总是两边摇摆,尤其是在别人的要求期待和自己的意愿之间。
- 享乐主义者,害怕承担责任,所以首先就倾向于避免接受责任。
- 自我批评者,自尊心低,觉得不配获得成功或幸福,所以你阻碍自己得到他们。
你属于哪一类呢?(测试题:测测你是哪一种自我妨碍者?)
2)对自我妨碍保持警戒
减少努力、想到借口、或用打游戏刷视频等方式拖延、转移注意力,这些都是预警信号,提醒你潜意识可能在自我妨碍。
3)把借口转化为目标
研究表明,人们在自我妨碍中产生的想法,能够帮助我们意识到哪里可以变得更好,从而很容易地切换到充满动力的正向模式。
比如,面对一场重要的演讲,你认为“在众人面前容易紧张,很有可能讲不好”,潜意识里想要采取自我妨碍时,可以转化为:“学习减少紧张的技巧并加以练习”这样的目标。
4)管理消极情绪
当我们开始不再找借口,直面目标和挑战时,可能会体验到失望、焦虑等负面情绪。意识到这些情绪,好好调整并消化它们,才有可能进入更积极的状态。
5)强化自我肯定
可以通过训练加强自我肯定。研究显示,自我肯定较强的人更少受到失败经验和外界评价的影响,能够更加专注于成功的目标。
05.写在最后的话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 雅克·瑞冈特(法国诗人)
这个世界上,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法理清自己行为背后的复杂思绪和深层动机。正如我们很难意识到,有时候阻碍自己成功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但幸运的是,如果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做些什么,去认识一下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们愿意再往前一步,还是可以做些什么,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完)
谢谢你读完我的文章!
欢迎关注我,查看更多关于读书、自我成长的内容。
相关资料:测测你是哪一种自我妨碍者? 了解一下自己潜在的自我妨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