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老师主讲的得到高效学习训练营来到了第二周的最后一讲。这一讲,老师要传授的是:怎样抓理,才能变得有洞察。
在运用“人事物理”这四大天王进行学习的时候,恐怕“理”是最让人拿不准的那一位了。
相比于人、事、物,“理”更加抽象。抽象的东西本来就更加难学习、难理解。李倩老师告诉我们:“人”通过“事”借助“物”来完成对“理”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我们学习“理”也不能离开“人、事、物”。
很多人说:道理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的字面意思是知道的,但是脱离了上下文、离开了前后因果,单纯拿一个结论、一个道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那一定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所以,李倩老师把“理”放到了“人事物理”的最后,也就容易理解她的一片苦心了。
有了前面三节课——学会抓人让我们学得更轻松、学会抓事让我们获得纵深感、学会抓物让我们显得更懂行——打基础,我们就可以进入到学怎样抓理了,并从学习“理”的过程中,让自己更具洞察力。
李倩老师建议我们学习“理”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学习专业术语,二是学习规律总结。
1.入行先从讲内行话开始
记得三年前,领导邀请我去新成立的部门前,让我可以为新业务进行知识储备了。他说:“你现在要学习X言X语了。”
新的岗位就要学习新的知识。虽然干事情的套路是可以互通的,做事情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但是专业术语、行话还是要学习和了解的,这样既显得自己比较专业,也有助于和行内人沟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李倩老师认为,学习专业术语的重点是关注那些高频词。这点非常认同。在接触新的业务内容的时候,看专业的文章、信息、各级领导讲话、各项工作的文件通知……带着空杯心,先看起来再说。看着看着,就会注意到一些高频词。
重点去了解这些高频词,的确有牵一发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某一个行业领域的“X言X语”。
2.培养洞察先从总结规律开始
归纳总结的能力是职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这既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工作能力。
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这种能力,比如通过写总结、写报告。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各学科大神们是怎么总结规律。这既是学习一门学科、一个专业领域,也是学习如何学习。
能成为规律,那一定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定是多次重复出现。同时,规律也不能是随便乱来、随心所欲,而是要符合一定的“理”。
看看“理”这个字。王字旁,说明和玉有关。右边是“里”,那应该是里面的意思吧。从百度百科查了“理”这个字,果然和玉器有关,而“里”是指作坊。“理”这个字最早的意思就是:“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理”为加工玉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为纹理。
要把一块璞石加工成美玉,不可能随心所欲乱切一通。就像我们切牛排,也要顺着牛肉的纹理切一样。顺着纹理切,就像是我们学习一门学科、研究一个问题,也要顺着一定的规律。对于前人的总结我们要虚心学习,在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要善于发现和总结。
能够发现那些朝着一个方向的纹路,这边是找到了其中的“理”,这边是培养洞察力的开始。
3.要警惕观点,也要敢于形成观点
吴伯凡老师曾说过:“观点,是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我们——要对观点的有效性保持充分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有不同的学者的观点“打架”的时候,我们也不用觉得矛盾和纠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明白,不同的观点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高下之分,而是观点的提出者所处的观察点不同,他们站的位置不同,也就是立场不同。
“观点”、“立场”这样的词,因为我们用太多、说太多,已经忘记这些词本来的意思,要做到不被不同的观点、立场搞纠结、弄矛盾,我们只要提醒自己“观点”、“立场”这样的词它们本来的意思。“观点”,就是说话人的观察点,“立场”,就是说话人站的位置。即使是同一个人,他所处的观察点不同、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听到的一定是不一样的,由此产生的想法也肯定不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升迁或是环境改变,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会说一些、做一些和他以前说的做的完全相反的话和事。这时候,我们会说他人变了。而更准确地说,是他的观察点变了、站的位置变了。
因此,李倩老师提醒我们,在学习不同的观点的时候,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些观点背后的“人、事、物”,看看提出观点的人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代表谁的立场、依据是什么、前因后果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听风就是雨,也才能从不同的观点中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真正能为我们所用的知识,让我们自己变得更有洞察力。
反过来说,我们也要敢于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基于什么立场、站在怎样的视角、出于什么考虑、起心动念是什么。而不是随随便便抛出一个所谓的观点,说出来没什么分量,又很容易被别人击穿。
我们都想变得更具洞察力,那么最好的方法,应该就是像各行各业、各个学科的大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理”是怎么产生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用得更透。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13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