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于东汉永初三年(109)建关,成为崤函古道西端关防。
隋大业七年(611),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禁沟口附近)。
唐天授二年(691),潼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宋、金、元各代均在此设防。明代,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清代新建了南、北水关楼。南水关有闸楼7间,北水关有闸楼9间,潼水穿城而过。抗战中,潼关古城遭到日军轰炸,历史名胜大多毁于战火。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古城被设定为淹没区,县城被迫整体搬迁,城门建筑及部分城垣被拆除。
潼关古城,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借用“大福读史”上图,清晰可见隋、唐两经迁徙;潼关前有金陡关、后有十二连城,即三地设防。下图亦可参照。
是潼关古城还是潼关故城?古城是古老而现存尚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故城是古老而现在已废弃的城市遗迹。潼关古迹几乎荡然无存,城市几乎成为遗迹,仅有少数居民未迁移,现在大力修复建设而成目前形势,真不好确定是古城还是故城。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是潼关古城。
景区不收门票,游览车也免费,从南边的停车场等候坐游览车,一站到麟趾塬上的钟楼,省得攀爬阶梯。
钟楼
主要建筑在麟趾塬上,麟趾塬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深壑,东侧名为望远沟,西侧名为禁沟。
借下图看得清晰。
进入潼关博物馆参观。这是潼关古城沙盘。
东汉建关后,曹操战马超应是发生在这里的首次战役。
公元211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南下受阻,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名进军关中。马超联合关陇地区10余万人,扼守潼关,拒曹入关,两军夹关对峙。八月,曹操佯攻潼关,暗遣将军徐晃偷渡黄河北上,于蒲坂西渡黄河,在河西建立了桥头阵地。闰八月,曹军突然从潼关东北渡过黄河,被马超发觉,马超率步骑万余人追击,曹操处境十分危急。丁斐放出大批牛马扰乱马超军,曹操遂在许褚掩护下安全北渡,又从蒲坂西渡黄河,沿黄河西岸向南推进,直抵渭口。潼关天险失去作用,关中联军主力被迫转至渭口南岸布防,与曹军对峙。曹操到处设置疑兵,欺骗对方,暗中令部队入渭河架设浮桥。晚上,曹军进驻渭河南岸宿营。马超派军乘夜偷袭,被曹操的伏兵击败。贾诩建议曹操利用过去与韩遂的友谊,故意在两军阵前和他叙旧,又故意涂改给韩遂的书信,使之落到马超手里,引起马超的疑忌,造成联军内部的矛盾激化。决战时,曹操以部分轻装骑兵从正面出击,将精锐骑兵埋伏在阵地两侧突然两面夹击,联军大败,曹操遂占关中。
安史之乱中,哥舒翰赴潼关拒敌。天宝十五年(756),因宰相杨国忠进谗,唐玄宗催促其出战,哥舒翰在灵宝之战中兵败被俘,潼关失守,叛军直取长安。
除了战争记忆,这里也是商旅往来的集散地。老潼关盐铺最多,是运城潞盐的转运地。潼关酱菜久负盛名,系清康熙年间山西省临晋县陶唐村(与我村相邻)姚三才的曾祖父首创。
从麟趾塬下望渭河、黄河交汇处,新建的北城门。
麟趾塬上左右打望,“鸡鸣三省,金斗潼关”的气势依然。
从麟趾塬上下来,左转去老潼关城遗留的唯一老巷——水坡巷,原居民、原生态,这里是老潼关的最后记忆,已成为陕西省历史文化街区。
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渭河下游的老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整个县城南迁,唯有老潼关南大街的第一条巷道水坡巷留存下来。水坡巷长约800余米,北依砚台山,南靠麒麟山,地势较高,不在当时设定的水位线下,因此得以完整地留存至今。
水坡巷没有商业化,只有老房子、老居民。行走在巷道,我想到了本家二妈,小时候奶奶延续着老习惯,以地名代人名,二妈娘家是潼关的,奶奶一直叫她潼关家,所以从小就知道潼关,经常听到潼关。一直想象着潼关的样子。二妈作古二十多年了,我还记得当年自己考取大学后,母亲和二妈、安顺奶一起在院心给我做新棉被的情景。那时候,感觉潼关是多么的远,二妈难得回娘家一趟。
穿过潼关古城的潼河依旧流水潺潺,流出新建的北水关城门,进入黄河。
黄河边,草茵漫地,垂柳依依,游人熙熙。抗战中的河防碉堡遗迹,提醒人们和平盛世来之不易。
历代吟咏潼关的诗词不少,我对于唐朝同乡河东薛逢的《潼关河亭》情有独钟:“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