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中首句提到了这句话,看完全书,才理解了它的含义。很多时候,表面上看来风平浪静,其实,已经暗流涌动。


安娜拥有惊艳的外表,年长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是政府高官,膝下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身处俄国上流社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旁人看来,她的家庭是极其幸福美满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卡列宁对她并没有爱情。他只是觉得,拥有一位这样的妻子,能在社交场合给他带来荣誉。而她,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也渐渐消磨了对丈夫的爱。

当安娜遇见了伏伦斯基,这个与她年龄相仿、举止优雅的青年,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以至于抛弃了一切,家也不要了,名誉也不要了,只要他。她变得孤独了,以前跟她很亲近的人,都因为这个丑闻对她敬而远之。她在享受爱情的同时,也备受煎熬。

对她而言,她已经完全被孤立了,伏伦斯基便是她的整个世界。他的一言一语都会在她心里激起涟漪。她觉得伏伦斯基给她的爱远远不够,时不时就跟他生气吵架,莫名其妙就吃醋。两个人由最初的甜蜜发展到后来的冷战。这时候,她对他的爱已经变成了极端的占有,让人窒息。


伏伦斯基依然深爱着安娜。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他的世界很大,不能只有她,不能只为爱情而活。 

安娜因为婚外情,失去了人们对她的尊重,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和儿子相处的权利。到最后,她觉得连爱情也没了。


“为什么他们要说话,为什么他们要笑?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她在看透世事,对一切绝望之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总结她的死亡时说,”那支蜡烛,她是在它的亮光下读着一本充满惊惧、欺诈、痛苦和罪恶的书的,忽地一闪,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明亮,那光亮,给她照耀了原先蒙在黑暗中一切的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这像极了安娜的一生。

她的悲剧也是必然的,因为她触犯了社会的道德标准。作为社会中人,必须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