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品味了爆爽的潮汕牛肉火锅宴,今天的行程目的地是漳州古城,爸爸再一次告了假开车带我们去转。靠近一座城才能了解一座城,进入古朴老街的记忆馆,寻找它的过往点滴…漳州古城,位于“海滨邹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价值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往来京畿必经漳州,因而城市发展较为迅速,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漳州古城,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古城文保星罗棋布,古韵扑面而来。漳州古城内拥有漳州府文庙大成殿、“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衙旧址、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漳州古城内非遗集中,仅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漳州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芗剧、锦歌、蔡福美制鼓、八宝印泥等7项。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古城保留了约1万名原住民,这些原住民本身就是古城的活文化。古城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庙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以及府衙旧址、侍王府、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4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以及杨骚故居、徐氏家庙、小姐楼、番仔楼(小洋楼)、教堂和侨村等古街特色建筑,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古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7项,占全市约一半,也是民俗用品和传统曲艺芗剧(歌仔戏)、锦歌、灯谜、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
漳州古城内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据介绍,自唐代建城以来曾留下众多名人足迹。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非常重视教育,“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郑成功、黄道周曾到漳州府文庙祭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曾捐款重修文庙;康有为书并撰文“重修漳州学宫碑”现还完整保存于文庙偏厅。此外,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等人在中山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著名诗人、作家杨骚,与林语堂、许地山并称漳州现代文坛三大家。被誉为“抗战诗星”,其故居位于香港路二巷7号;台湾抗日名人简大狮(原名简忠浩),起兵失败后于1899年前后到漳州避难,在简氏侨馆被清兵捕获送日寇后遭杀害,简氏侨馆因简大狮曾在此地避难而成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虽然外表的人工修饰有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但也不妨碍我们探访的脚步!正午阳光下,适合来一份冰凉透心的五条人糖水降温,没有什么比此刻更舒服的事了。吃了顿稍晚的午餐,终究是太忙的爸爸最后找了驾驶员送我们去高铁站。驮着一包死沉的福建肉粽和火龙果,准备回归大杭州。匆匆而过的两天除了一些美食和照片啥都没有留下。各归各位,暑期战役正式打响,那些欠下的债(作业)终究是要加倍偿还的,老妈既能陪你浪也得陪你拼,加油吧我的小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