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帮我朋友圈第一条点个赞吧!”
别跟我说你没收到过这个。
类似的还有:“群主你看我们俩关系也不差,我发条广告你都不让也太不够意思了吧”;“我背后很多资源,给你事情做是给你成长机会好么”;“跟你咨询个事情哈”,没完没了的问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谢谢了,下次有问题还来找你!”。
呵呵。
苏格拉底曾说,“无人想作恶”。
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很少有想去故意损害他人的。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用错了力。而造成这些矛盾的源头在于,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会对事情的理解出现偏差。
我们往往会低估别人的部分而高估自己的部分。
比如说,在群里面发条广告这件事情,在发广告的人看来“不就是多了一条信息么,群主你假装没看见真的是连举手之劳都算不上呢”,但在群主的眼中则是“如果每个人都发一条广告,我这个群就废了”。所以你看,忽略一条信息的成本和废掉一整个群的成本,能一样么?
还是拿在微信群里面发消息来说,另外一种情况,虽然说不上打广告,但影响力相当。大家就一个话题聊得正欢的时候,忽然有人来了句“插个话,我最近又写了篇文章,满满干货,欢迎转发”,然后发了个链接进来。结果是,整个群的尴尬癌都犯了。
再来一个别的案例,关于约见的。
在行是一个花500元均价就能约上一个行业资深人士的APP。有些人的理念是,我花了钱,你就得顺着我来,我这些问题你要没解决好我就给你差评。甚至有人说,约见就是坐着聊会天,行家说不定也从我这得到很多灵感啊,还要收我钱?典型的自我高估。一方面,和谁聊不好,干嘛非要跟你聊呢;另一方面,你聊的不是这一小时,是行家整个工作生涯的背景知识。500块,买到一份独家内参和可能的后续机会,贵?
成长的道理大都相似,相处也是,不过四个字:将心比心。
心理学家阿德勒断言,“人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很多时候,我们总渴望从外界要到什么东西,却忽略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规律。在自然界,叫物质守恒;在社会中,叫等价交换。比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永远围着你转的世界,你更需要一个能理解这个现实世界的自己,在说要什么之前,先想想凭什么。
“我也想开一间自己的小店/咖啡馆/花店/民宿。”
你看到的表象,可能是一个热爱美食的姑娘,放弃了高新的设计师工作,开起了一家充满生活气息的西餐厅,每天思考如何让美食更有滋味、让食物更加美好,在梦想的路上优雅向前。但故事的另一面可能是,这个姑娘刚起步时一天要送三十份的外卖,全都自己来;和甲方洽谈业务,不巧老板抠门还有些矫情,要有情怀还不愿意为情怀买单。每天清早要起来处理食材,时不时还要修理不给力的排气扇。
再回头问自己,你扛得住这样的生活吗?
“我也想成为收入丰厚的知识型IP/网红/斜杠青年。”
君只见一个个月入六位数的超级个体陆续崛起,一门又一门的线上课程围观者趋之若鹜,平台社群合作方赚粉赚钱还赚掌声,似乎真的只要站上风口猪都能飞。看不见的地方,是大量的知识积累和笔耕不辍,随便找一个翻翻看,动辄上百万字的输出鸿沟不是说翻就能翻的。上风口之后是风光无限,在此之前,这些IP们在社群中的勤勤恳恳和积极姿态,打磨出来的专业度、热情、影响力,一切一切,时间和运气都看得见。
不是别人说你好你就好,而是,你先做到最好。
“我也想环游世界/自由职业/不上班。”
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选择了工作,而是我们被工作选择。向前一步吧,不敢,害怕冒风险,怕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怕生活不稳定,也怕什么都要自己来的操劳与辛苦;向后一步吧,不甘,我这一生就这么过去了么,我还是挺有进取心的啊,我凭什么就不能任性走四方呢。
其实,每一种人生都值得一活,苦恼多是来自于想要的太多,而愿意付出的太少。反观那些过出理想人生的人,要么是坐享不抱怨的岁月静好,欲望清浅不多要,房子孩子小日子,三点一线中画出美满温馨的一生;要么是走入不妥协的义无反顾,未曾瞻前顾后,起早贪黑赶夜路,奔赴诗与远方。
活出怎样的状态,就会走进怎样的生活。
想要大咖的流量,就拿出你的优秀作品去换;
想要建立个人影响力,就先主动去帮助别人;
想要更好的生活,就用智慧和努力去争取;
想要压力更小,就放下你的欲望和野心;
想要自我成就,就先去成就他人。
好东西大家都想要,凭什么是你?
想要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请先让世界看到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