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1.若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不是变得特别好,就是变得特别差。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2.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

3.如果一切都已经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目的。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性。

4.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5.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别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6.只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否定自己和他人的话语,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7.我们不是因某种情感而有了某种行动,而是由于该行动捏造了这种情感作为借口。

8.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我们只是利用情绪,并不是被情绪推动、受它支配。

9.如果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也会给人无法信任的感觉。

10.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乐观主义态度。它与只想着“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什么都不做的乐天主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抱持乐观主义而不是乐天主义

11.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除了努力沟通别无他法。而那些认为对方无法沟通的人,其实一开始就没有沟通的意愿。

12.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

13.人们利用一切事物来逃避人生的失败,躲避进安全地带,只图一时轻松。唯有认同自己的不足,拥有想要改变的勇气,才能触摸到生命真正的温度。

14.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15.就算不认同别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也不要私自介入指手画脚,除非经过沟通变成共同的事情。

16.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课题,不必迎合他人的评价。

17.擅自背负他人的烦恼,只会让自己痛苦。

18.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过生活,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反而那些嘴上说为你好却强迫你的人,我们才要怀疑他们的动机。

19.人类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或快或慢地朝着目标前进。

20.不知如何判断而又担心自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时,只要优先考虑大团体的利益就对了。

21.当别人帮助你做事时,比起“称赞”的俯瞰视线,“感谢”的平行视线更能让对方愉悦,使他持续地做一些对别人有贡献的事。

22.对行事作风犹豫不决的人,应该给予激励鼓舞,而不是使他们灰心丧气。

23.没有任何事情会让你束手无策,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24.当你能够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看待自己时,你也就不会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了。

25.我们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其实是想将责任转嫁到他人身上。

26.不管在什么状况下都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的意义很主观,只看你怎么想而已。

27.人类只有在面对无可避免的老、病、死时,才会思索幸福的真正意义。

28.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能表现出利他倾向的人。

29.人会重复做相同的梦,若梦境冗长繁复,说明做梦的人依然在寻找实现人生目标的捷径。

30.自卑感越强烈,自我意识也越强烈;自我意识越强烈,就越不容易屈服于自卑感。

31.如果一个人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那未来一定还有更艰难的考验等着他,绝对无法轻松就此解脱。

32.如果想要进步却又总是害怕失败,那就如同站在悬崖边总是紧张兮兮。

33.有的人会不耐烦,是因为他没有培养自己应对困难的耐性。

34.我们总是太多关注于能获得什么,而不是自己能付出什么。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想到的会是弗洛伊德和荣格,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附上阿德勒的简介。

阿德勒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巨头。

阿德勒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勇气心理学鼓励无数人从混沌走向成功;他首创“自卑情结”一词,并将“补偿作用”首度运用于心理学,教导人们学会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树立有益的人生目标,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差别:

弗洛伊德运用遗传学的方法寻求因果关系的解释,借由赋予潜意识的重要性,贬抑意识的重要性,让自我成为超我与本我的唯一战场,留下不具分量的自我,所以他是一位客观心理学家,坚持的是决定论的心理学;而阿德勒用心理的、内在的、主观的因果关系取代了原本生物的、外在的、客观的因果解释,认为潜意识和意识皆取决于主观价值与兴趣,属于社会观点,归根结底是个体的创造,故而是一位主观心理学家,重视目的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