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戴耳机杀时间,这届年轻人“未老先聋”
张晓梦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耳聋”扯上关系,一年前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时她才25岁。生病前,每天戴耳机三个小时的习惯已经陪伴她快八年,从大学时期学英语、听歌,到工作后通勤时戴耳机听音乐来逃避公交车上的噪音,她从未察觉耳朵有任何异常。
转变是突然发生的。2018年3月开始,张晓梦左耳断断续续出现响声,有闷堵感,两天后开始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同事说话。她这才察觉不对,到广东省内一家三甲医院检查,左耳低频段40分贝以下都听不到,而正常听力应该在20分贝以内。
“可能长期听耳机损伤了耳朵细胞,也可能是熬夜没休息好,或者耳朵血液循环不好。”张晓梦回忆医生的分析,病因并不是单一的,也很难确定具体是哪一种。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耳聋”渐好,却又多了耳鸣的毛病。
张晓梦并不是个案。多位医生表示,长期、连续、高强度的噪音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时间戴耳机或经常出入高分贝的音乐现场,都有损害听力的可能。2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数据,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如用手机耳机听音乐)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病
“这些年,因为戴耳机导致听力损失而来看病的年轻人有不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行政办主任刘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每次出门诊要接待20多位患者,这中间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因为耳机使用不当导致听力损失的年轻人。
“大学生中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听力异常逐年上升。”2015年《娱乐性噪声对大学生听力损失调查和临床病情分析》显示,12%~15%的大学生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且一般在5~10年后发病。
2017年,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对该省某高校1616名学生进行“耳机使用现状及对听力损伤的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36.38%的学生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症状,大四学生听力损伤的危险性是大一新生的1.427倍,不科学使用耳机的情况十分普遍。
这一结论也验证了2015年《大学生听力损失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发现。据调查,23.98%的受试者有戴耳机入睡的习惯,这将延长耳机佩戴时间,是导致噪声性听损伤的潜在危险因素;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试者会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以此掩蔽环境噪声,但这往往使耳机音量过大,从而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
广州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7年对在校本科生的耳机使用习惯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调查显示77%的学生有使用耳机的习惯,每次戴耳机控制在3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8成,接近9成的学生会将声音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但仍有12%的学生将耳机声音调制耳朵能承受的最大音量。
按照卫生部2007年公布的《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连续8小时接触85分贝及以上的噪音,就会有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耳机营造的与世隔绝的声音世界一旦过于吵闹,对耳朵来说便与工厂中设备运转发出的轰鸣无异,都会侵蚀人的听力。另一方面,耳机消费者也呈现出“年轻态”的现状,市场研究公司捷孚凯(GfK)发布的《2017年中国耳机耳麦市场消费升级》报告,19~33岁是中高端耳机的主力消费人群,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与白领为主。
“在大众印象中,‘耳聋’是老年病,随年龄的增加出现耳聋的情况确是正常现象。但现实生活中另一个影响听力健康的因素则是噪音,尤其是个人频繁使用娱乐设施使耳长期暴露在噪声中。” 民用航空医学中心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所医师秦彩虹向《中国新闻周刊》说,在《2784名中国民航招飞体检学员听力状况调查》中,秦彩虹发现大学生听力损失患病率比高中生高,这与大学生娱乐生活更丰富、噪音累加关系密切。
引起噪声性耳聋的原因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990年代前,对噪声性耳聋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工业噪声领域,纺织厂、火车站周边往往是调研的热门选择。1979年,第一台随身听问世,这让随时随地使用耳机听音乐成为可能。此后,陆续有中外学者开始发现,非职业或娱乐性噪声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听力损失,越来越广泛使用的耳机成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耳塞式随身听可以产生导致听觉机能潜在危险的强度,即85~105分贝,尤其对于年龄在18~22岁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耳机使用方式如音量设置和持续聆听时间不当,则存在发展为永久性噪声性耳聋的严重危险。”多位医生都提到《听力学及语言疾病杂志》2004年发表的这一研究结论。
人耳能感受16~20000赫兹(Hz)的振动频率,其中每一种频率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即为听阈,正常听力的成年人听阈在25分贝以内。根据WHO的划分标准,听阈值上升到26~40分贝,即为轻度听力损失,而日常交流一般为50~60分贝,因此早期听力损失很难被察觉到。
“听力损失是‘耳聋’更为官方的说法,在医学上有更细致的划分。” 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管技师刘辉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 “轻度听力损失患者比较明显的是听不见耳语,就是声带不振动的悄悄话。”当听阈值上升到41~60分贝时,即为中度听力损失,日常交流会存在障碍,往往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听阈在61~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交流基本靠喊,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聋了”;听阈达到81分贝以上,则是极重度听力损失,即便佩戴助听设备也需要视觉和触觉帮助声音感知。
现代城市生活中,噪音如影随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英杰2009年对国内6座城市10个地铁站的现场噪声测试结果显示,列车进站时噪音峰值可达到90分贝。为了听清耳机中的声音,人们往往不自觉调高音量,无形中增加10分贝、甚至20分贝,如果排除耳机的降噪功能,这相当于把电钻(100分贝)或起飞的螺旋桨飞机(110分贝)塞进耳朵。
根据WHO 2015年的建议,暴露在85分贝以上8小时或100分贝以上15分钟都是不安全的。安全的听力取决于声音的强度、时长和频率。突然暴露在巨大的噪音中会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或耳鸣,而长时间、有规律地暴露在噪声中,耳朵的听觉细胞则会永久性损伤。
就像镰刀割倒麦子
听觉系统是一套精巧而严密的组织。简单来说,耳廓将不同方位的声音收入耳中,声波经过耳道传递到鼓膜,然后由“转换器”听小骨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递给前庭窗,前庭窗连接着内耳,通过振动引起内耳耳蜗中液体的运动,进而刺激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将分泌液波变换成神经信号,数亿根神经的旅程由此迈出第一步,并将带动一系列广泛的听觉反应和知觉。
“可以把噪音对耳蜗听毛细胞的伤害想象成镰刀割麦子,一大波噪音来袭就像镰刀,最前面的听毛细胞像麦子一样‘唰’地倒下一片,再长起来就很难了。”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管技师刘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短暂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听力恢复到正常听阈,这样的情况被称为“噪声性暂时性阈移”。反复或持续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一旦听毛细胞被彻底破坏,就是永久性阈移,这意味着不能再恢复到正常听阈。秦彩虹建议,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以保护预防为主,一旦影响正常生活,则可能需要佩戴助听设备。
“噪声性耳聋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治疗效果不好,因为不知道损伤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刘博解释说,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首先从高频(4000-6000Hz)开始,但这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被察觉,等到发现听力下降,往往损伤已经拓展到语频范围(约为300-3000Hz)。“由高频扩展到语频的时长很难确定,因人而异,一般都是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刘博说。
耳蜗就像是蜗牛的壳,由外向内卷缩,越向内,感音频率越低。“高频感应区距离前庭窗最近,前庭窗一动,高频首先受损,这就是噪声性聋高频最先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刘辉解释说。起初,感知高频的听毛细胞被噪声“镰刀”割倒,人们在难以察觉的情况下继续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当耳蜗中的麦田被一片片收割,逐渐危及语频领域才被人们发现,这时已然造成的损失便不可逆转了。
听力损失也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加重,同时,语频听损与高频听损呈明显的正相关,高频听损增加,语频听力损失也随之加重。
只要足够细心,高频听损也有自检办法。刘博介绍说,一是在嘈杂环境中交流时听不清对方说话,二是当对方语速明显加快时感觉听不清楚,再或者,将手表放在耳边,却听不到指针的“滴答”声。
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预防
“我们既然具备预防听力损失的技术知识,就不应该再让这么多年轻人继续因听音乐而损害他们的听力。他们必须明白,听力一旦损失,就不会再恢复。”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而研究表明,大约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是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加以干预的。
2月12日,世卫组织与国际电信联盟共同发布了一项用于生产和使用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等设备的新国际标准,以期年轻消费者在娱乐的同时让听力得到更好的保护。标准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括:跟踪用户听的音量和持续时间记录,告诉用户他听声的做法是否安全,自动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等功能。
据市场研究公司捷孚凯(GfK)调研,2017年中国耳机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35%。在购物网站输入“耳机”便可随意挑选各类耳机,既有可以塞进口袋的微型耳塞,也有DJ标配的头戴式耳机,还有跟随健身风红起来的运动蓝牙耳机。
避免声音损失是否可以通过挑选合适的耳机实现呢?2015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曾研究过头戴式、入耳式与平头式三种不同类型的耳机对人听力的短期影响。结果显示,入耳式耳机对听力损害最大,其次是头戴式耳机,影响最小的是平头式耳机。研究解释称,正常情况下,声音经过一段距离进入耳内,其中高频部分被空气吸收,而依靠耳机传声,声压直接进入耳内,集中传到鼓膜上,没有缓冲余地,刺激了神经末梢,引起听神经异常兴奋,容易造成听觉疲劳。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管技师高福秀曾撰文耳塞型耳机对听力的影响,过量的、非噪声刺激也可以引起耳蜗的损害,造成噪声性听力下降。这是因为耳蜗器官受到长期、过量的刺激后,细胞组织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损害。
“如果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听音乐,耳机的类型或许没那么重要,但如果是在很吵的地方,降噪耳机,包括入耳式与头戴式,则可以减少渗入耳中的外部噪音,这可能是保护听力的办法。”美国《消费者报告》曾如此转述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眼耳听力学主任凯文·弗兰克的建议。《消费者报告》电子产品测试主管玛丽亚·雷雷奇也表示,降噪耳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听力问题,因为不必把耳机的音量开到足以掩盖噪音的程度,只听到中等水平即可,而不用把它炸开。但弗兰克和雷雷奇也都声明,目前没有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型号的降噪耳机会比其他类型更具保护作用。
“降噪效果好的听力设备确实能减轻噪音对听力的伤害,无论选择哪种耳机,最终造成听力损失都可以从使用时长、声音强度和频率这三个方面寻找原因。”刘辉说。对于如何科学使用耳机,刘博说,“业内比较推荐的是60/60法则。”即耳机音量最好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澳大利亚听力中心则建议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9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80%。一言以蔽之,当你戴耳机时,如果别人能听到耳机里传出的声音,那就是声音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