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对隐形的翅膀。——李冲锋教授
暑期在华师大培训的时候,李冲锋教授围绕教师读书与写作展开过详细的论述。“持之以恒,久必芬芳”是他的行动口号。受其指引,我成立了“读书点亮人生”教师读书打卡群,阅读书目不限,不管是专业书还是休闲书,只有你能读,能打卡,一群人就可以相互激励,渐行渐远。可是,情况不容乐观。有老师说,“读书是件奢侈的事”。
十一、读书与研究
“”他们都是名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读书、研究的能力很强。”
说完十几位干部和老师的报告后,我们深深地慨叹,十一学校确实形成了读书研究的氛围,每一位老师都是读书、研究的践行者。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报告中,都会提到几本书,会引用书中的名言,会谈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理论。
“读书,点亮一盏灯”,“读书,打开了我和老师们的视野”。这是负责教师成长的叶翠主任说的。一分校由一个薄弱学校用六年时间成长为海淀区的优质学校,一大批新入职的年轻人是如何迅速成长,扛起重任的?一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读书与分享。除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校转型》等书,还有国内外的教育经典《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等,学校要求教师阅读,也有专家解读,更重要的是读后必有分享,一场场读书沙龙的举办,让每个人不同角度的读书收获得以汇集、交流,如同千万条细流交汇如海;又让不同的思维得以碰撞,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和灵感。不仅如此,青年人在分享会上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获得了来自集体的成就感、价值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我听完一位入职才两年的美术老师的分享后买回来的。据说这是十一学校教师人手一本的书,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他们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推荐了UbD理念和模板。我略略翻看了一下,专业性很强,研究性很强,真不敢说能读懂。但是十一学校的课堂教学设计,显然是汲取了其中的理念,“大概念”、“基本问题”、“核心任务”这些新鲜的名词在他们口中,已成为常用语。
十二、大数据与信息化
正如科大讯飞的总裁吴晓如博士所说,“技术赋能于人”,“人工智能是辅助教育的工具”。十一学校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告诉发展的成果,并且把技术与教育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云排课”系统实现了全校5000多个学生,一人一张课表,这实现了人力不可为之难事。“阅卷”与“分析”系统,节约了人力阅卷的时间,也让每次考试后让不同层级、不同考试科目的学生的成绩分析变得更科学,更有参考与对比价值。“云课堂”与“好分数老师”系统,让课后辅导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生涯规划”系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为高中选科走班和靠高填报志愿提供了帮助。“云平台”则为学校的定制诊断、专项诊断和基础诊断,提供了支持。通过诊断,大数据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学校、教师、个人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提供了参考。
“教”的目的是“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聚焦精准教学,是为了推动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是教与学中间的一座桥梁,现在人工智能在评价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在教学、评价、管理、教研这些场景中的应用实际上是相互融合的。
我想,在这样的时代大潮涌来之际,谁如果再躲避与漠视信息技术的功能,必然成为落后者,或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