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篇
一、脉法源自扁鹊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注意:这里说的经和从(纵),有点像我们说的经和纬,经是竖道,好比织布,拉过来的经线永恒不变,而动的是纬线,所以,经代表不变,纬代表变化。汉代有经书和纬书。经书,专门学永恒不变的道理,也就是经典。纬书,专门讲变化之学,跟算命等有关。
这里提出的“人有四经、十二从”,岐伯回答得很清楚:这里的四经,指四时之脉,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1、扁鹊的《难经》
中医经典应该有四套系统,一是医理,以《黄帝内经》为旨归。二是脉学,以《难经》为旨归,但《黄帝内经》中也有多篇涉及脉法,比如这篇《阴阳别论》,三是药学,以《神农本草经》为旨归,四是方剂,以伊尹《汤液》和《伤寒论》为旨归。伊尹《汤液》已杳然不见,但几年前有陶弘景之《辅形诀》研究,认为其中有多篇是《汤液》遗篇。
扁鹊《难经》的“难”,是质问、问难、责难之意。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中医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首创独取寸口、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脉方法,其脉、证相参的辨证观,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什么从脉象可以知道人的内部病象呢?关于脉之形成,《难经》一难中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也就是说,人,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走六寸。人出生时,脐带当剪六寸的说法,其原理也来源于此。人,一日一夜,统共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白天二十五度,夜晚二十五度,周于全身。这句是在说,人的这个脉,是持续不断的,是一呼一吸慢慢积累来的,中间运行的过程中,有一点差池,有一点混乱,后面就是恶性循环,就是病态,左右两手,脉有定位,于是,诊脉就可以判断病态在哪里。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是说中国的脉法源自扁鹊。要学脉法,从扁鹊的《难经》入手,应该是最快的。
中医的脉学,最初是三部脉:人迎、寸口、趺阳。人迎指颈动脉,寸口指两手桡动脉处,趺阳指脚背上的动脉。现在把这三部脉的人不多了。至《难经》时,扁鹊定下“独取寸口”,于是开始了寸口脉的时代。
2、为什么扁鹊“独取寸口”?
《难经》之第一难,就是这个问题。“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为什么唯独寸口可以用来判断人之五脏六腑的“死生吉凶”?
“死生吉凶”,死是经脉不通;生是恢复生机,气脉畅通。元气若没了,用再大的药量,也没用!吉,是病情在好转;凶,是病邪往里传。
“寸口者”,是所有经脉经气汇总的地方,也就是气血开大会的地方。寸口具体在哪里?是指两手桡骨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又称“气口”或“脉口”,张景岳在《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中说:“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总之,寸口在手太阴肺经之脉从鱼际至高骨这个区域。
关于手太阴肺脉,第一,肺主一身之气。第二,肺朝百脉。第三,脉出太渊穴。《灵枢·经脉》以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起始,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现在外面的经络图都说肺经起于云门、中府,其实肺经的起始点是在中焦,即“起于中焦”。这句话太重要了,不明此句就治不了肺病。今人一说中焦,就是脾胃,又错了。所谓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只是个方便、大概的说法,而真正的中焦,是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等,都参与到“中焦如沤”的工作中,于是这些都是肺的根,都跟肺脉有关联。
跟手太阴肺脉有关的还有什么呢?《素问·骨空论》里面讲:“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至胸中而散”,指的也是心肺。还有《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这不仅是在说肺与肾(金生水)的相关性,而且也在说肾与“胸中大气”的关系。此外,“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总之,肺朝百脉是说诸脉气皆汇聚在肺,所以,从肺脉(寸口)可以知诸脉之气,可以独取寸口作为判决死生吉凶的方法。
《黄帝内经》当中有没有关于取寸口脉的理论呢?有。在《素问·经脉别论》有一个重要的段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一段就在说为什么要取肺脉之寸口。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五谷入胃,其所气化的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再由肝的疏泄功能,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气化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脉气流行到十二经脉之中,再全部汇聚于肺,就叫“肺朝百脉”,肺气又把精气按阴阳分别输送到皮毛(阴就是皮,收敛功能;阳就是毛,输布功能),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气腑,腑是干什么的?是管消化吸收的。腑是中焦、中土,能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积累多了就是精,精多则会出神明,所以说腑有精,神有明,精与明,周流于四脏(心肝肺肾)。《灵兰秘典论》里面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说,肺专门负责权衡,阳邪盛就消损元气,阴邪盛就不利于吸收,肺,调和气血阴阳而达到平衡,这些都会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所以说可以从气口的脉搏判断疾病的死生。
总之,“食气入胃”这段,和肺脉“起于中焦”是一个意思。一定都要从中土胃这儿开始说,人体后天之气即从此处起!阳邪过盛了,人就吃得多拉得多,吸收少,消谷善饥。胃寒,人就吃不下。是邪是正,是虚是实,都能从胃这儿体现。那为什么不把胃脉呢?因为胃脉不是人体气脉汇聚的地方。脾土生肺金,正邪之气的汇聚全都在肺,所以,归根到底,把脉把的是气脉。正邪之气全部“上输于肺”,再由肺,像宰相那样判断是阴是阳、是上是下,慢慢权衡调理,然后再输布出去。阴邪过盛它多输布点阳去化它;阳邪过盛它调动阴精来收纳它。这,就是肺的功能。是邪是正,是虚是实,都能从胃这儿体现。
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气上来和气下去都要走这个肺,所以,肺脉寸口就是一个枢纽,是气脉开会的地方。把脉的原理就是从脉象上辨别正邪,比如尺脉沉取细弦,什么意思呢?有肾寒,寒属于约束,脉就细、直、硬;但是阳气尚可的话,想要把不通处通开,就会使劲上顶,为弦。肺感觉到气脉的较劲,就会通过脉象告诉我们生命里面的问题。其实,把脉的奇妙在于,好比我们坐在屋子里听到警车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哪里有坏人了,我们不必非得看见警车,也不必非得看见坏人,但一切都在发生,我们只需在脉象上细细揣摩,从蛛丝马迹上找到坏人,有坏人的地方一定有事、有动静,一定有正邪相争,而我们去帮助正气就是了。所以说,看到表象就知道内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没看见它的表现,怎么知道它的源头呢?人体没有邪气时,脉就是平的,就是沉缓有力。而人体气血有问题时,脉就会出现异象,就是病脉。
3、脉是“象”
关于脉学的书籍,大家可以看扁鹊的《难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的《脉经》,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其中,晋代医家王叔和的《脉经》,是对3世纪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摘录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人的有关论说,对脉理、脉法进行阐述、分析,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最关键的是他初步肯定了寸、关、尺各部脉象所主病证及其治疗方案。比如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部脉主肝与胆,右手寸部脉主肺与大肠、关部脉主脾与胃,两手尺部主肾与膀胱等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命门)。其中卷4医论8篇,凡举三部九候脉证与40余种杂病脉候,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脉学之三部九候,所谓三部:寸、关、尺,九候:浮、中、沉,寸脉、关脉、尺脉各有浮、中、沉,所以共有九候,就像九宫格。
所谓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先以腕处高骨定关脉,关至鱼际得寸脉,关至尺泽得尺脉。从关至尺是尺内,为阴之所治也,九分收藏,一分疏通;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九分运化,一分收敛。
更明确的说法,见李时珍所著《濒湖脉学》。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这张图,等到讲《素问·脉要精微论》时,会细致地讲脉法。此处先讲《脉要精微论》一小节,领略一下脉法之美:“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此句翻译过来就是:诊脉是讲究道行的,以虚心静气为上。春天的脉象,浮而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上;夏天的脉象,在肌肤之上,洪大而浮,泛泛然充盈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有余的样子;秋天的脉象,处于皮肤之下,如同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象,沉密在骨,如同冬眠之虫闭藏、君子深居简出。因此,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按照脉象,一步一步推算;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从经脉循行之终始推测。总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脉法之所以难学,在于它是个象的问题,对“象”的把握稍有差池,治疗上就会出方向性错误。所以,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浮,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此句是说,脉理精微,脉象难辨,弦脉、紧脉很相像,浮脉、芤脉也相类,心里明白了,指下却难分辨。如果把沉脉当成浮脉,那么治疗方案就彻底错了;如果把缓脉当作迟脉,那危险立刻呈现。
记得《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即,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阴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之喘息,听病人之音声,而知病人痛苦所在;观察四时脉象的不同,而知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因何而生。如此,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要想在诊断上没有错误,必须严守望闻问切四诊。要想在诊断上没有错误,必须严守望闻问切四诊。
把脉就得见到人,不见到人,前三者再强,也会出差错。差不多不重要,差那一点儿,最重要。就那一点儿,决定品质,决定你对生命的认知。西医,也许你报上病名,就知道吃什么药了。中医不行,中医必须见到人,见到你眼光的游移,眉峰的颦蹙,听到你心音的踟蹰,摸到三部九候,才知生命纠结愁苦的端底。因此,网上问病、网上诊断,于医生、于病人都不太靠谱。所以说,中医,是有温度的人性化的关怀,是仁术也。
再比如同样是浮脉,若浮中有紧象,就属于伤寒;若浮中有虚象,就是伤暑;浮数,就是伤风;浮迟,就是伤湿,一毫之错,方向即错,如此,就是草菅人命,就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更是对经典不负责任。
(脉法太难了,我没弄明白,先记录下来,再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