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无奈,只能这样做。李胡冲是个好强的女孩子,小时候在娘家干家务活,她全包了,每样活计都干得是那么有条有序。村里人都夸她是个好姑娘,李胡冲得到了这样的好评,爹妈更加疼爱,总想着给这个丫头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人,只要你去想,就能够得到你要想要的结果。
有一天老李家来了,巧媒婆,巧媒婆一进门,屁股还没有落座,就打开了话匣子:“李大姐,我今天来你家,不是蹭吃蹭喝,我是来给你家李胡冲找了个对象。是山背后尚家的小子,名字叫尚高策,这孩子生得白白净净,结实的身材,我看跟你家李胡冲非常般配,不过尚家没有请我,我是为了咱家李胡冲女儿,特意做的事情。当然,这种做法属于倒媒,我会在尚家说咱家李胡冲的优点,启发尚家来咱家提亲,这样就不属于倒养媒了,你们该提的条件就提。
李妈妈说:“大妹子,有话咱们坐下慢慢聊,看把你激动的,哈,哈,哈,我理解你的心情,谢谢你,咱家李胡冲年龄还小呀!尚家人我了解,也是我们远方表弟的亲家,他家的孩子多,我也没有留意,总的来说人家的孩子都比较实实在在。亲上加亲怕不太好吧!他家的孩子多大了?是几月份生的?”
巧媒婆:“李大姐,我听出你的话音来了,你喜欢这家人对吧?那我就给咱们去说,他们来咱家提亲,你看好吗?咱家的李胡冲今年16岁了,也不小了吧?邻居家的姑娘16岁都有小孩子了。哦,人家的那个小子今年18岁了,唉,连咱们李胡冲的年龄也正好般配,李大姐那你就别推迟了,我给咱们撮合你们两家接亲家吧,你可不能给我少给酒喝哟,哈,哈,哈!”李大妈也没有在接巧媒婆的话茬,只是给巧媒婆倒茶拿吃的,两个人坐下来闲聊了一会儿,巧媒婆告辞了。巧媒婆走完之后,李大妈心想李胡冲也真该到嫁人的时候了。当然,她没有表态,巧媒婆嘴真巧,他把树上的鸟儿都能说下树,他能理解李大妈的心思,第二天巧媒婆骑着一条驴到山背后尚家去转悠,她到了尚家并没有提说亲事的事情,只是跟尚家说了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感话,天色已经晚下来了,尚家的孩子们都收工回家,一个个长的标志,把巧媒婆看的眼花缭乱。
“尚大姐,你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帅哥,都有了媳妇了吗?”巧媒婆有意地说。
“谢谢你的夸奖,我的儿子都长得乖,就是我家太穷了,还都没有给成家,你看谁家有合适的姑娘给我们家儿子介绍个媳妇,我谢谢你。”尚大姐接着话茬说。
“唉,尚大姐有好丫头呢,山的南面有一家姓李的,他们家的姑娘长得特别的漂亮,针线活、茶饭样样强,你要是说过来,那真是烧了高香了”巧媒婆启发的说。尚家还真的穷,五个儿子,最大的18岁了,也该到成家的时候了,可是家里,贫寒,哪有能力给儿子说媳妇呢?
“大妹子,那你问一下他们招女婿吗?我可以让儿子过去给他们当上门女婿,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愿意跟他们结亲家”尚大姐说。
巧媒婆高兴的说:“好吧,我有空到他们家试问问,估计不可能吧!谁叫咱们是姐妹呢?我就把这件事情放到生活中的第一件事情来重视!”
尚大姐请求的说:“谢谢大妹子,只要你把这件事情办成了,我好好的,谢谢你!给你多喝点好酒哦,哈哈哈哈哈!”
巧媒婆蚂蚱吃露水,跟杆杆上:“那我试试吧,估计不可能的!要有可能,你还得点彩礼出吧!”
尚大姐,犹豫了一下,说:“多没有,少还可以吧,无论怎么样?你先去问问一下,然后你通知,回头把我儿子带上去他们家,互相先见个面,再研究详细情况,你看可以吗?”
巧媒婆,假装难为情地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吧!”一会儿工夫尚大姐把饭端上来了,而且还是特殊的待客饭,尚家人热情地招待了巧媒婆。
巧媒婆,吃完饭后说:“他要回家。”
尚大姐说:“天都黑了,你不能走,住到明天再走。”
巧媒婆假装难为情地说:“恭敬不如从命,那我就听尚大姐的吧!”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尚大姐又和巧媒婆聊了聊关于给儿子说媒的事情。又做了好饭,招待了巧媒婆。巧媒婆吃完早饭。提议,要回去了,尚大姐也没有再强留,一家人把巧媒婆送出村口,直到看不见巧媒婆,尚家一家人才返回。
巧媒婆并没有回到家里,而且直接去李家。“哈,哈,哈哈,李大姐,我又来了,尚家那边就是家穷,每个孩子都是帅哥,没有毛病。他们的意思是想招女婿,你愿不愿意让他家的儿子当上门女婿?”巧媒婆,还没进门呢,笑声就传进了李家的上房。“
真的吗?,还有这好事儿,李胡春,我还没有打算给出嫁多远,要是愿意当上门女婿的情事,我还值得考虑一下,。这样吧,我和家里人还有李胡春商量一下,你看好吗?”李妈妈有些动心的说。
李妈妈拿过来水果,油香招待巧媒婆,然后他来到厢房,跟李胡冲说了这件事情,李胡冲当然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李大妈又跟丈夫交换了意见,丈夫也同意让尚家的小子上他家当上门女婿。私下里合计好了,李妈妈家也只有李胡冲一个独生女,当然遇到上门女婿,这是他们最根本的心愿。李妈妈从心里感激巧媒婆。于是,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上房,给巧媒婆说明了,李家人都同意让尚家小子做上门女婿,这事儿就这么轻松地定了,李妈妈给巧媒婆给了适当的礼品,巧媒婆不客气的收了!
一般人家,把老大不送人,也不做上门女婿,可是尚家不同,因为家境贫寒,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巧媒婆说明了李家同意尚家的孩子上他家做上门女婿,尚大姐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尚大姐热情的又做来了好饭,款待巧媒婆,吃饭间又少不了说一些客气,感谢的话。给巧媒婆适当的礼品,巧媒婆,不客气的收了礼品。
巧媒婆提议。第二天,尚大姐带着儿子,巧媒婆三人来到了李家。李家人正好全家人都在,大家互相见面之后都满意各自的对方。两家人互相热情的聊了一会儿,家里的具体情况。巧媒婆说:“现在你们两家可以改口称亲家了。”两家人又客气了一番,尚大姐拿出来定亲的用品,李妈妈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也没有挑三拣四,顺利通过了礼品。巧媒婆提出了彩礼的问题李妈妈一口回绝,只要两个孩子日子过得更好,她不要彩礼。尚大姐激动的说:“谢谢亲家,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巧媒婆说:“当然是亲家了。”李妈妈笑着说:“是一家人了,我们要感谢大妹子的成全。”李妈妈做的好饭,大家吃过饭。巧媒婆和尚大姐带着儿子尚高策离开了李妈妈家。三个月后尚大姐,选择良辰吉日把儿子尚高策嫁到了李妈妈家。
尚高策真是个标准的男子汉。来到李家没有一点生疏感,无论干什么活计,都是以身作则,献出自己应有的能量。李胡冲高兴,家里人满意,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过着每天幸福的日子。三年之后,他们两个人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又过了三年之后,两位老人相继失去了劳动能力,现在家里的人口数变了,从四口人增加到了六口人。人口增加了,但是劳动的人更少了,家里家外的伙计全靠尚高策一个人来处理。但是,尚高策的好强心理,李胡冲特别喜欢,正和自己的心意,两个人的日子过得非常顺利,互相给了对方的人生快乐。真是天生的一对儿,家庭的气氛一般人家比不了。夫妻俩互相尊重,互相热爱,互相照顾。没有人不羡慕的,村里人都夸奖他们两个,真是大家的榜样。他们两个人把家里家外处理的有条有序,周到别致,孩子成长的称心如意!
尚高策来到李家已经快十个年头了,壮壮的身体逐渐下降。当年没有好医疗条件,也就没出去检查,他那棒棒的身体一下变的瘦弱下来,不但把有些重体力活干不了,体力轻的伙计,他也慢慢的干不了了,就连走路都有些吃力,慢慢的饭也吃不下去了,后来干脆睡到床上起不来。
李胡冲看到丈夫一天天弱下来,神心焦虑,重体力活计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还要照顾五个人,李胡冲的身体也逐渐的撑不住了,这个家怎么能够坚持下去呢?丈夫的病也没法看,就是有钱也没有条件治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一天一天的消瘦下去,两鬓被眼泪冲洗着,真是让人心疼呀!老天爷就给了李胡冲,不到十年的快乐,接下来的痛苦怎么形容呀?
尚高策为什么要常流眼泪?第一,他还年轻,没有过够人间的快乐!第二,他对不起李胡冲,只仅仅和李胡冲共同走上人生快乐的道路,没有十年,他害了李胡冲。第三,他看见那二位老人,也是身老无力,奄奄一息,还等着他来照顾,结果他比那两个老人还累。第四,看着自己的一对儿女,心里真是难受至极呀,孩子们正需要他培养,给他们精神上足够的援助,生活上给他们充足的营养,但是他做不到了,接下来孩子们以后何去何存,这个家不就散了吗?真是应验了古人说过的一句话:“死了女人是往然,死了男人连根烂啊!”眼睁睁看着这个家就要散了,他只有用眼泪来面对这一点点的生命时间。谁能想到昨天还好好儿的一个家庭?到了今天就是这么破败不堪,或者说还有没有明天的到来?作为一家之主,一个顶梁柱,他看到这一切怎么不流泪呢?眼睛一天天的盯着李胡冲早出晚归的前胸后背,那个累的连腰都挺不出来的女人,把这个家能撑多久呀!他难道不流泪吗?
李胡冲一天的作息时间:启明星刚露面,李胡冲就从炕上爬起来,给家里四五个人先做早餐,早餐做好了,盛到碗里凉着。给牛赶快添上草,然后给猪再做饭。端着父母的茶杯,再去父母的窑洞里,把父亲母亲从炕上扶起来,先给喝水,再把一件一件的衣服,从头到脚给他们穿上。然后,给他们洗脸梳头,让他们坐在炕上喝茶,适应一会儿。再端着丈夫的水杯给喂水,接着就是给丈夫穿好衣服,帮他翻个身,从头到脚,料理一遍,再给丈夫洗脸。又去把两个孩子叫醒,用语言指导他们两个人穿衣服,洗脸、上卫生间。那个时候的卫生间能在住宿的一边吗?那是不可能的,接下来她要把父亲母亲一个个掺扶到外面的旱厕所里去大小便,之后还要给他们清理卫生。两个老人手都够不着自己的屁股了,还得李胡冲亲自用手来清理老人的卫生深处,清理完卫生,把父母再送回窑洞里,扶着他们坐好。
再去照顾丈夫,丈夫直接不能挪动,只能在炕上大小便,那怎么办呀?他还要把尿盆给接上,把屎盆给接上,因为,丈夫就能侧着动,所以,前面一个盆子,后面一个盆子。还要李胡冲侧扶着盆子。同时侧扶着两个盆子,这姿势多难摆,丈夫的便又密,又是前列腺,急忙排不下来,可想那个气味,还要跪在丈夫身体旁边,用两只手同时扶着两个不同位置的盆子,那个动作能坚持多久呀,如果用别的物体把盆子支住,后果很严重,那就更难收拾了,一定会露到被褥上。丈夫只能在被窝里这样大小便,她还得亲自给丈夫清理整个身子。还要把拉下来的屎尿端到一定的地方上去处理。再把丈夫继续扶好,仰面睡在床上。
再过去到父母的房间里,把饭菜给他们端过去,把他们再扶到饭桌边上坐下,给他们把筷子递到手里,让他们慢慢的自己先操作,接下来端上饭菜,到丈夫的炕边上,还要亲自操作,给丈夫一口一口的往嘴里喂饭。两个小孩,她给盛上饭,用语言指导孩子自己锻炼着去吃饭。把丈夫操心好了。父母那边还等她去操心,这时候父母根本没有吃上1/10的饭,还要她一个一个的去喂。早饭吃过了,赶快去洗锅,锅洗完之后。就抓紧时间出工。
赶着牛犁地,农活干到中午赶回来。首先,到父母的窑洞里,扶他们去厕所里方便,继续为他们清理卫生深处。然后给他们端来茶水。再去丈夫的窑洞里,帮助丈夫大小便继续处理丈夫的卫生深处,处理大小便的垃圾,给丈夫在添上茶水。关照一下两个孩子是否有没有危险?把牛拉到水窖上饮水,再把牛拉回去,拴在木桩上,然后给牛填上草料。再去喂猪。接着马上要做饭。
饭做好了,给父母把饭盛过去,把他们扶到饭桌边,让他们继续自己先操作。用语言指导孩子自己吃饭,然后他又要端着饭碗和菜碟到丈夫的卧室里,给丈夫亲自一口一口的喂饭,在喂饭的过程中,自己给自己也喂上一口饭,就这样丈夫的饭吃完了,赶紧过去给父母再接着喂饭,他们的饭都吃完。继续照顾这三个人一个一个进厕所大小便。继续清理卫生深处。
被李胡冲照顾的这三个大人,含着泪水,喊着老天爷赶快要了他们的命,把李胡冲折腾死了。其实老天爷没有那么心狠,自己先好好的活着吧!李胡冲用语言指导着两个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继续洗锅、洗碗收拾完毕。接着出门到田里去干活。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既不耽误干农活,还要给牛拔草。到了晚上背着草回来家。首先到父母的窑洞里帮扶他们两个人再上卫生间,上完卫生间,继续清理卫生深处,把他们两个人搀扶到他们的窑洞里。急忙过去照顾丈夫,把尿盆屎盆放在炕上,让丈夫大小便大,小便结束,她继续清理卫生深处。而且把大小便还要端出去倒到该倒的地方。处理完这三个人的本身事情。给她们每人添上茶水。给牛添上草,给猪喂上食。接着料理一下孩子。接着再去做饭,一边做饭一边还要给他们五个人洗衣服,洗被套或者是褥套。因为,有时候她回来的晚了,不是爹把被褥弄脏了,就是妈把被褥弄脏了,要么就是丈夫把被褥弄脏了,孩子的衣服,也脏了。饭做好了,继续把饭端给父母,给父母喂饭,给丈夫喂饭,洗锅、碗,还要再去喂猪、喂牛。还要给牛准备第二天清晨的草料,还有准备第二天中午牛的草料。 一个女人家,就是有多少力量也“堵挡”不住这么大的“洪流”啊!
李胡冲的家庭就败落到这般田地。人,就忙成这个样子。村子里的人都同情她,有的人劝她赶紧改嫁,有的人劝他雇一个长工干活,李胡冲也想了,她改嫁能行吗?天理不容呀!他撇下父母不管,撇下丈夫不管,丢下自己的孩子不管,自己去快乐,这叫什么人呀?李胡冲,这个念头是没有的。接下来有人说,让他雇一个长工,雇个长工她雇不起,几年以后,她这个家败落的没有经济基础,只有能生存的一点点能力,她想了,不能让这个家庭败落了,不能让家人没有生存的希望。她有一个,人想不到的决定:她决定再招来一个丈夫,既能够为他干活,减轻负担,又不出工钱,这样两全其美。
他想到了这样一个决策,是够英明的了,但是能不能经得起,世人们的评论?最后他想了,为了不让丈夫再担心,不让父母再失望,不让孩子挨饿受冻,不让自己那么太累,让这个家庭重新有希望,她决定了招夫养夫,无论世人怎么评论?只有这个决策最好!有了这个决策,他就一天天的盼望老天爷能给她派来这么一个使者。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一月一月的过去了,一年一年的过去了。
终于有一天,“东方的天更亮了。”从南方上来了一个揽功的人,途经李胡冲的家门口,讨一碗水喝。李胡冲给他接了一碗水,上下打量了一番,觉得这个人不错,就问他:“你要干什么去?”
这位客官说:“他从南方来到北方揽工,听说北方的钱好挣。”
李胡冲就直接问他:“你是不是单身?如果是单身,就在我家揽工,你看怎么样?”
客观问:“你的意思呢?”
李胡冲说:“我家里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父母不能动,丈夫不能动,孩子还小,所以我想再招一个丈夫撑起我的家庭。你是否愿意?这位客官名叫于夫达。
于夫达想了一会儿说:“女东家,你的想法是否家里人都能通过?”这句话就把李胡冲给问住了。李胡冲,这才想到我怎么这么主观?没有请教父母,更没有跟丈夫沟通,怎么能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情来呢?
于夫达说:“你没有跟家里人沟通,我可以等等你,如果你们家里人没有意见,我可以来帮住你,我们共同把这个家撑起来。”
李胡冲高兴致急呀!李胡冲把于夫达让进客窑洞,给他一些吃的,她去去就来。李胡冲去父亲和母亲的窑洞里,说明了刚才遇到夫答达的情况,他要招于夫达进家,帮她干活。
父母亲的回答是:“现在的主意,自己拿,我们是大风底下的一盏灯,有了今天,没明天,有了上午,没下午,你觉得怎么对这个家庭有利,你就怎么去做。把你的担子减轻一点,我们心里会好受一些,人世间的事情,你不用考虑那么多,只要为了家庭,为了生活的更痛快,我们做的都是正义的。”
李胡冲,谢过父母,来到了丈夫的窑洞里继续说:“她想再招一个丈夫来咱们这个家,让你不再担心我再苦,让孩子有个精神支柱,把咱们这个家继续撑起来。咱家没有钱雇不起工。但是有一点我必须给你承诺,你仍然是我的丈夫,于夫达,他是你走了以后,继承你的人。”
尚高策听离胡冲有这样的想法,他眼泪如泉水一般涌了出来,哭声不停,经过李胡冲再三劝解,尚高策才听住哭声,对李胡冲说:“也只能这样了,这样我可以对得起你,你可以成为真正的女人,做做家务,带带孩子,我从心里高兴。你把我现在不要当做一个丈夫来对待,你只要记住我们两个曾经有过夫妻关系,照顾我吃口饭,就满足了。我不会干涉你的一切做为,你大可放心做你该去做的事情,我死了,你给我盖一把土,我就谢天谢地了。没有一点遗憾。”
李胡冲握住丈夫的手,眼泪也如泉涌,两人抱头痛哭了片刻。李胡冲跪在地上,对丈夫承诺:“我一定对得起你,你这样胸怀宽大,我就把你当做丈夫直上的老人对待你。你放心百年归顺后,我一定请高工给你念三昼夜黄金,让你早早的进入极乐世界,然后转生为一个小学生,继续享受人间的快乐!”二人互相谢过之后。
李胡冲来到客窑,给于达夫讲了父母和丈夫的想法,同意他们两人结为夫妻。于夫答站起身来,一个箭步来到了李胡冲的面前,一腿跪地,一脚平蹲下来,给李胡冲作揖,求婚!于夫达必须是南方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要见过李胡冲的父母和尚高策。让他们三人亲口答应。李胡冲认为很对。两个人就见过父母,父母高兴表示通过。然后,李胡冲和于夫达来到尚高策的窑洞里。于夫达自我介绍,并提出他和李胡冲结为夫妻,尚大哥意下如何?
尚高策说:“你只要把李胡冲对待好,尚高策谢谢你!你们做该做的事,不要在乎我,我是一个活死人,连累了李胡冲,兄弟替我报答,她对我的恩情,我感谢你!”于夫达夸奖尚大哥胸怀宽广,并和李胡冲一同跪地叩头谢过。于夫达激动,三人抱在一起痛苦一场,同时摆香桌,于夫达、尚高策、李胡冲结为兄妹。尚高策大哥,于夫达二哥,李胡冲三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更求同吃,同宿住!
尚高策提议摆酒席,请村里人和邻村知名人士来庆贺,并且证婚,另外,宣布尚高策和李胡冲解除婚姻。李胡冲同意摆酒席。不同意和尚高策解除婚姻,并说我还得请示一下父母,父母也很高兴,并支持他们两个大摆酒席,请客证婚。
尚高策说:“李胡冲不同意李胡冲与他解除婚姻关系,他就不同意李胡冲和于夫达结为夫妻。”
李胡冲只好同意尚高策的提议。三日后,李胡冲请来高工张师傅选择了良辰吉日。吉日就选择八月十五中秋节。本村和邻村的邻居朋友前来祝贺。
祝贺的人,有百余人,大家在没有开酒宴之前都给李胡冲添幸福礼,说贺词。没有不夸奖,李胡冲有主见,有良心,是我们村里姑娘中的姣姣者,办事清楚,不做暗事。当地绅士讲了话,并欢迎于夫达来做上门女婿。于夫达把尚高策背到婚礼现场,李胡冲扶尚高策坐在椅子上,李胡冲和于夫达跪地向尚高策三拜,并且口称大哥在上二弟三妹保证永远忠于大哥,让大哥永远幸福!众人喝彩叫好!
在酒席间,于夫达和李胡冲两个人。首先给父母敬酒,接下来给尚高策敬酒,然后,给所有的来客敬酒。每个来客都赞成李胡冲的做法和为人,在大家的表扬声中结束了酒席。人们都为李胡冲姑娘担心,往后的日子长着呢,能顺利的过下去吗 ?
招夫容易,养夫难呀!世人都知道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过不下去的。可是,这个组合家庭能坚持下去吗?
于夫达和李胡冲做了明确的分工。家务活百分之八十,由李胡冲担当。农田活计百分之九十,由于夫达担当。
具体分工:父亲和尚高策的穿衣服,上厕所、给父亲的喂饭、给尚高策的穿衣服、上厕所、喂饭,以及窑洞里的卫生和洗衣服、于夫达自己的洗衣服,都由于夫达担当,喂牛、喂猪都由于夫达担当。
李胡冲担当母亲的一切,孩子的一切,做饭、洗锅。家里所有的卫生,每个人的饮水以及自己的卫生!农田里的粮食黄了,帮助收回来。
工分开了,就看执行的力度。每天早上,起的最早的是于夫达,先给牛添草料,给猪喂食。急忙做完给他分的家务活。背上干粮,赶着牛去犁地,给牛拔草。中午,回来。先给牛饮水,添草,喂猪。了理给他分的卫生。中午饭吃了,又去了理有关卫生,接着出工,下地劳动!晚上,收工回家,按部就班干分给他的家务活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质按量,从没有耽误每一项活计!
李胡冲担当的每一项工作还是那么的有条有序!对尚高策照顾有佳,没有忘记他们是夫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表里如一,公平对待家里每一个人。
李胡冲和于夫达的夫妻生活更加密切。在他们心目中,被照顾的三个人,就是生活中必须得做的事,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李胡冲给和于夫达又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现在家里有七个孩子,一共十二口人。也算一个加强班!对于一个组建的家庭来说,每一个人都得以自我定局,否则,就事得其反。这一家人的孩子多,丝毫觉察不出是两个姓的孩子,只有从姓氏上才能知道。尚高策的儿子叫尚昌吉,女儿叫尚昌丽。于夫达的儿子叫于昌祥、于昌瑞、于尚和。女儿叫于昌月、于昌亮。
这七个孩子都是李胡冲生的,他们都尊重两位父亲,把尚高策叫大爹,把于夫达叫二爹。把李胡冲叫三姑。从孩子们对这三位老人的称呼,足以说明这个家庭和睦相处的成度。也说明李胡冲的做人。孩子们对两个父亲一视同仁。他们的举止言谈让人感动!
于夫达用他的勤劳撑起了这个家。李胡冲的父亲得重病,于夫达一直陪床到老人去世!然后,请来高工,大摆酒席,念三昼夜黄经,高抬大葬!致孝三年!三年过后,李胡冲的母亲得重病,李胡冲陪床,于夫达也跟着陪床,直到老人去世。并以同样的方式葬埋了老人,同样致孝三年!七个孩子也是一样,致孝三年!
李胡冲和尚高策的儿子已经22岁了,该到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于夫达,托媒婆给尚昌吉找媳妇儿,与秦庄秦家结亲家。秦家姑娘不错,生的精壮。老话说的好:“娶媳妇儿踏婆脚踪,踏不上一踪,踏半踪。”意思是:给儿子找的儿媳妇,很像婆婆,就是不全像,也像一半儿。寓意就是,天使好的。人到这个世界,一切流程都是天注定的,没有半点差错!老天爷按照人的前世之旅为依据,来安排人的后世的活法!也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其实,善有善果,恶有恶作剧!尚昌吉的媳妇儿真像李胡冲。思路明确,做事果断,为人善良勤俭持家!
李胡冲和尚高策的女儿今年也20岁了。于夫达和李胡冲、尚高策三人合计了一下,托人给女儿也找个对象。他们的想法是不让女儿嫁的过远。他们平时能够照顾上,这是唯一的目的。给媒婆说明意图,媒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给尚昌丽找了一个对象。家在下南庄,是以农为本的家庭。正好门当户对, 小伙子生的虎头虎脑,叫陈平瑞,是陈广的儿子。 李胡冲和于夫达、尚高策也知道陈广的为人。是个好庄家汉,儿子也没有什么手艺,跟着父亲学种庄稼,是个庄家人。李胡冲也很满意,尚昌丽也非常高兴。陈广见到尚高策的女儿也满心欢喜,陈平瑞喜欢尚昌丽。其实这两个孩子早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也许二人互相恋爱了。媒婆婆提出彩礼的事情,于夫达自作主张,他家的女儿不要彩礼,他们的要求就是女婿陈平瑞,好好对待女儿尚昌丽,常来家看看就可以了。陈广听了特别高兴,感谢于夫达。感谢李胡冲和尚高策,并且承诺两个孩子好好过日子,不能忘了你们一家人,长过来看看。媒婆叮嘱何时选择良辰吉日,陈广答应回去就选择。中午饭吃过后,陈广,陈平瑞。告别李胡冲和于夫达一家人。
良辰吉日选择到第二年正月十六。 女方家就是正月十五,大摆酒席款待客人。正月十五那天早晨天气特别晴朗,但是还有些凉意。乡邻们早早的来到李胡冲家为李胡冲女儿庆贺。李胡冲和于夫达,大摆酒席款待乡邻,热情的招待了亲朋好友。出嫁女儿一般在当天的下午2点就把客人招待结束了,亲戚都给尚昌丽送一些陪嫁,李胡冲和家人们为女儿,整理嫁妆,又摆酒桌款待娶亲的人,给娶亲的人把女儿的陪嫁交代过去。把娶亲人带过来的一些东西收了,并整理装箱一同交给娶亲人管理 。
接着确定正月十六那些亲戚去送亲,把送亲的人决定下来,才安排娶亲的人休息,安排亲戚也休息。于夫达来到尚高策的窑洞里,给尚高策汇报了下午的具体情况。尚高策高兴,并且,感谢二弟于夫达和三妹李胡冲,二人做的好!众人们也夸赞于夫达这人办事实诚,对儿女的心公平,对尚高策尊敬。
正月十六那天风和日丽。娶亲人卯时起来放炮,准备启程。女方陪新娘的姑娘早早的给新娘化妆。于夫大达亲自检查娶亲人,是否把铜镜和衣食碗、等用品都准备齐备了吗?并让女儿带在身上了吗?而且,关经对子带着没有,写的正确与否。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穿的,于夫达一一亲自检查过后,才让女儿上了花娇。
送亲的亲戚朋友看到于夫达对李胡冲和尚高策女儿的关心,人们都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夸赞李胡冲真有眼光,有决策,招下的第2个丈夫是这么忠实有公平的心。
于夫达再三叮嘱娶亲的人,在路上要注意安全,并给阅客的人说好好的对待送亲的人,又给送亲的头儿,再三叮嘱,去了以后好好的操心娶亲的三个人。大家从心底里佩服于夫达的为人,再一次认为李胡冲是个女中豪杰。人们又议论尚高策,虽然重病在身不能自理,人家能够胸怀宽广,让李胡冲招亲,三个人还三结义。尚高策真是高见,自己到现在都被于夫达照顾着,李胡冲还以妻子的身体份出现,没有受任何伤害,还算是个福人。
于夫达的儿子女子对待尚高策的态度可好。把尚高策当做正真的一个亲大爹对待。现在尚昌吉娶了媳妇,李胡冲把儿子另出去了。女儿尚昌丽也出价嫁了,家里面就剩下于夫达的儿子女子。李胡冲现在和于夫达是夫妻,尚高策,你现在算个什么呀?儿子另出去了,女儿嫁出去了,那么你是不是到了受罪的时候了。可是尚高策不但没有受罪,而且,更享福了。于夫达的儿子,女子把尚高策更加关心。原来,于夫达照顾尚高策,现在不是于夫达,而是,于夫达的儿子照顾尚高策。无论是吃饭、倒茶,还是上厕所,这一系列的事情都由于夫达和李胡冲的儿子来照顾。李胡冲优秀,于夫达优秀,儿子、女子更优秀。尚高策,虽然重病在身。也算是个福人呀!
10年之后,这个家里就剩下了李胡冲和于夫达。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尚高策三年前病情加重,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去世了。享年68岁。于夫达请来高工,选择良辰吉日,大摆酒席,插旗扬彪,买来白木棺材,从头到脚都换的是新衣服,长袍马褂一件不缺。大念皇经7天7夜,踩了上好的风水宝地。于夫达、李胡冲和众孩子们都戴长孝节哀,用八抬大娇,把大哥尚高策高抬大葬。致孝三年!
于夫达70岁了,李胡冲68岁。互相照顾,相依为命。从他们两个人的精神状况来看,还是白头偕老啊,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乡邻们放心,为李胡冲和于夫达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