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书友们每天共读一两个章节,由一个书友领读。《微习惯》这本书比较薄,就定为一个人领读一本,我报名了小组内领读,虽然书薄,但对于我这仍是个有点疯狂的决定。好在,终于完成了。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岂不是说习惯间接地决定命运?为什么习惯这么重要呢?
问了下度娘,“习惯”一词有三个释义,咱们这里说的应该是第一个:习惯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本书作者认为习惯在大脑里的样子就是一种神经通路。因为不断的重复,使得这条神经通路变得粗壮,一旦通路被触发,那么人甚至无需思考就可以完成这一行动。所以作者说习惯是“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的一种行为。”
基于以上解释,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把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做为重中之重。
当然成年人也需要好习惯,毕竟大多数人都愿意变得更优秀。比如给你一个上台展示的机会,大多数人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够谈笑自如、幽默风趣,说出来的话有礼有节、掷地有声……等等,那么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思考,还要做过足够的练习。如果你一直有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输出的习惯,做到这些就不算难,如果没有,成年的你还能否有机会养成这些习惯呢?能,但是不容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培养新习惯常用的两大策略。
第一是“激发动力”策略。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说动力并不可靠,因为动力是以人的感受为基础的,任何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依靠激发动力来培养习惯,就像是在液体上盖房子。
靠激发动力带来的热情会不断地递减,这就需要不断去激发动力,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记得以前听过罗永浩讲过这么一段,说他当年在北京郊区租住的农民回迁房里苦读,为了不让自己受城里“滚滚红尘”的诱惑,就在门口放了一堆成功学的书,用以激发动力,每次想离开就拿出一本儿书看看,找几句励志的话,给自己打个鸡血,打一次挺三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靠着那堆书坚持到了最后”。跟我们比啊,罗永浩不是一般人了,作为我们一般人,不会每次都愿意激发动力。
细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自己做班主任的时代,其实很多个班会都是老班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设计的,优秀的老班会借题发挥、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激发动力,直至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也有的老班满怀一腔热血,但一张嘴学生就会说:“又来了~~”导致动力策略失败。由此也可见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的重要性。
总之,作者认为动力不可靠的观点,我认同。
再来看培养新习惯的第二大策略,意志力策略。与动力相比,意志力极其可靠,但问题是意志力是有限的,并且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该怎么运用,导致意志力储备的大量损耗,进而影响新习惯的培养。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培养新习惯时常会出现阻力的两个时间节点,以及阻力的两种常见形式。
两个时间节点,一是行动前,难以开始;二是行动中,难以继续。以培养跑步的习惯为例吧,比如你想养成一个每天跑五公里的习惯,可能经常会在装备好跑出去之前,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天太冷了、有雾霾了、有点感冒等等,让自己跑不出去,而好不容易跑出去了,又很可能跑了两公里就累到半死,中途就停止了。
阻力的两种形式,一是精神阻碍,也就是你的大脑抗拒,不接受改变;二是身体阻碍,也就是你的身体抗拒,因为它真的疲惫。
“微习惯”出场
以上所说的,都是培养一个新习惯会遇到的困难,都是作者为“微习惯”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微习惯策略”是怎样见招拆招,怎样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微习惯”的概念
作者是这样解释“微习惯”这个概念的: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上就是这个新习惯经过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一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50个字,把“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缩减成每天想两件好事儿等等。总结起来,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微就是微小,小到不可思议,小到不可能失败。
本书的源起
作者的这本书就源自于作者的“一个俯卧撑”,在整本书里作者不断的提到这个“梗”:有一天,作者计划要运动半小时,包括做100个俯卧撑,但开始得非常的艰难;于是经过一番挣扎,作者把做100个俯卧撑的计划缩减到了做一个俯卧撑,一个,做一个就成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开始,不仅让作者从此养成了锻炼的习惯,还由此写成了这本近10万字的书。
为什么微习惯会起作用
因为微习惯策略采取的行动“简单到不可思议”,所以不必处心积虑地激发动力——作为一个成年人,难道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还需要寻找动力吗?当然,一个俯卧撑也不会消耗意志力;身体会抗拒吗?一个俯卧撑,还来不及感到累;大脑会抗拒?估计大脑只会在开始之后说,既然已经拉开架势,不如再多做几个……这就是微习惯策略的工作原理。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微习惯策略之所以可以在培养新习惯方面起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完美地骗过大脑——
作为一个非常稳定的器官,大脑抗拒改变,微习惯就说,没有大改变啊,只是一点点;如果任务过重导致完不成,大脑会感到愧疚,微习惯会说,成功了啊,一个俯卧撑,你做到了!于是大脑接受了改变,得到了奖赏,不知不觉的为这一行为构建了通道,于是习惯养成了。
前面将近2000个字的内容,都是为了让你相信:微习惯对你真的有用。如果你相信,那么这里有一份建立微习惯的八个步骤和微习惯策略的八大原则,请拿走,不谢。
建立微习惯的八个步骤:
第1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把你想在某一时刻拥有的习惯,列成一张简要的清单,可以用“一个俯卧撑”代表广义上的健身,也可以写下一个完整的目标;可以一次建立多个微习惯,但数量不要超过4个,对大多数人来说,2到3个微习惯是最合适的量;把你的习惯变成“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小到说出来你自己都觉得好笑的那种;切记,不可中断!
第2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对你所列出的想拥有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希望你得到的答案是你喜欢,你幸福,你有成就感……不要因为胆怯或屈从于别人的看法,而选择不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第3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对这里的“依据”一词,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老外跟我们思维不一样的问题,没明白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说把微习惯纳日程,计划好在一天的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不过,既然是微习惯,我认为——作者也这样认为,只要纳入日程,不必规定哪个时间点完成。
第4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摄入少量的糖;大笑;看自己有记录的成就事件;找朋友聊天……
第5步:纪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除用电脑和手机作为记录和追踪工具之外,作者还推荐了大日历:在房间墙上挂一个巨大的日历,把微习惯写在旁边的一个白板上,然后每天在日历上核对是否完成。
作者强调,要把你想拥有的习惯在纸上手写,放在自己能看到的地方,这样才能把它的重要性放大。
第6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微习惯不但可以减轻意志力的损耗,还能够强化意志力,不断地带来进步,能常常让我们超额完成任务。
第7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即使你总能超额完成任务,也请切记,不要轻易改变每天的目标!
微习惯不仅是让你容易开始容易完成,还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的是,微习惯不会让你感到内疚或者失败。如果因为连续两天能够做到20个俯卧撑,你就把计划改变为每天都做20个,那么很快你就会品尝到失败的滋味了。
第8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以下信号表明该行为已经成为习惯
*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错反而更难
*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的说,我常看书,或者我是个作家
*行动时无需考虑
*不再担心会漏掉一天或放弃
*做这种行为已是常态化
*它很无聊:好的习惯并不会让人兴奋
微习惯策略的八大规则
1.绝不要自欺欺人
2.满意每一个进步
3.经常回报自己,尤其是在完成微习惯之后
4.保持清醒头脑
5.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7.绝不要小看微步骤
8.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标
【读后记】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全年级组在带领学生搞了一个“今日事,今日毕”的活动,就是各科老师每天给学生留一点小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老师处领任务及时完成,也正是一个微习惯的养成。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学生们每次去完成化学老师的任务非常的积极,而完成我的数学任务就不是特别积极。通过观察,我发现化学老师的任务特别简单,从形式上看是一条特别细的纸条,内容就是简单的填空。而我的数学就不一样了,单是做题的纸就比化学的小纸条大得多,内容虽然只是一道小题,但毕竟要经历读题、思考和作答的过程。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完成任务,我也在不断的改革我的“今日事”,不断地细化知识点,不断的拆分任务。
除此以外,我还要做以下的事情:
*做一个大日历把孩子们每天完成任务的情况打钩做记录。
*及时反馈给予奖励。
*给学优生备一些超额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