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在这个汉末三国纷争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将,甚至民间一直都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武将排行说法。
然而,要说起这个时代,最一个崛起的将星,却是名声不怎么响亮的皇莆嵩。在玩三国游戏的时候,最早的黄巾起义,就是皇莆嵩带兵进行剿灭的。
汉朝末年,黄巾起义,使得本来就腐烂不堪即将分崩离析的东汉王朝越发显得摇摇欲坠。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在八州同时起事,天下震动。左中郎将皇甫嵩等将领奉命率兵平乱。在朱俊、董卓、卢植等人纷纷战败的情况下,皇甫嵩力挽狂澜,在长社、仓亭、广宗、下曲阳等战役中大败黄巾军,共斩敌二十多万人。可以说,皇莆嵩是平定黄巾起义的第一功臣。
战后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在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由此可见,皇莆嵩是一个好官。
当初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灵帝听信谗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
在这威震天下的时候,那个看出贾诩是一个顶级人才的阎忠出现了,神秘兮兮的对皇甫嵩说:“将军有祸了啊!”然后说了一堆道理: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回答说:“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我一心为公,有什么可不安的?)
阎忠马上举出韩信的例子,又讲了一堆的理由,不愧是一个蒯通似的雄辩家。
然而,皇甫嵩坚决的回答: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
由此可见,可惜皇甫嵩虽然是一位天才将领,但却毫无政治野心,对汉朝更是忠心耿耿。他拒绝了部下的建议。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后,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屠灭董卓宗族。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并留驻陕县进行安抚。王允拒绝此议。不久,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等,把持朝政,皇甫嵩又改任车骑将军,同年八月,升任太尉。十二月,因流星出现,被策免。此后,又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骠骑将军印绶。
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有谋略,有胆识。在军旅中,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次部队停顿、宿营,他都要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部下吏士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而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有的竟至于自杀。皇甫嵩还折节下士,门无留客,当时人称扬他,纷纷归附。
古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再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
皇甫嵩本来是有实力诛杀乱臣、匡扶天下的。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他的实力比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强多了。可惜他却只是一心想做个忠臣。太平盛世的时候,做忠臣可以善终,造反则是找死。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做忠臣只能任人宰杀,只有强者、枭雄能在乱世生存。
但是,在那个国家危难的时刻,并非每个人都是奸雄胆识,皇莆嵩有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并且克忠职守,完成了历史赋予他自己的使命。加入他一开始就收复河山从头开始建立新朝,那也没后面这么多将星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