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猜猜这是什么?是一堆无烟六色的糖,对吧?
其实它不是,它是一堆艺术品。是用来纪念一名叫罗斯的人。这堆糖果的重量是79.4公斤,是罗斯去世前的体重。
这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之一在于:这些糖果和那些只能看,不能摸的艺术品不同,它是可以被触摸的,并且它还可以被带走。只不过,你以为你带走的只是一颗普通的糖果,实际上它是罗斯的一部分。
这件艺术品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随着被人们拿走的糖果越来越多,会有新的糖果不断的补充进来,就好像罗斯又回来了。
这个关于纪念和触摸的艺术形式,让我一下子觉得,艺术好像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了。
这一想法的改变,其实是源于我最近看的这本《儿童艺术大书》的黄色版。
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的话,那就是“太有趣了”。
它的有趣在于,给每一副作品都冠以一个很有趣的名字。
比如这幅图
原名是《国王和王后》,但是《儿童艺术大书》的黑体字所显示的是《涂鸦》这个名字,看到这个名字,一下子就会让人想去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涂鸦,竟然能够成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再比如这幅画的原名是《秋千》
但是在《儿童艺术大书》上面,它的名字是《嘘嘘嘘嘘嘘嘘嘘嘘》
字体的颜色是由浅入深的,这样的字体设计,让我马上觉的这幅画一下子活了起来。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的话,我会根据画作的名字去观察秋千以及它上面那位漂亮的女子。但是我看了《儿童艺术大书》上面所展示的这个名字,我会先去观察,是谁在发出“嘘嘘嘘”的声音。这样,当我去看这幅画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注意到画面上面的那个小孩子,画面的细节就被注意到了。这可远比孩子靠近书的时候,家长不停的在喊“要注意细节哦”强多了。
《儿童艺术大书》有趣的第二点在于,它排版的时候,文字是采用错落有致的方法排列的。
每一段之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你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给孩子讲。
我和孩子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基本都是读一段,和画上的东西对照一下,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不会因为有大段的文字而集中不了。更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一对应的找关系的时候,就像是在寻宝一样,孩子玩的乐此不疲的。
如果你仅仅是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简单的艺术入门书的话,那你就可能想错了。
这本书的知识性也不容小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什么是艺术。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玩意儿,艺术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搞出来的,它更像是一种极为巧妙的巧合,就看能否在短时间内抓住这个小念头了。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关于涂鸦和糖纸的艺术形式。
再比如这幅画
明明看着是一个烟斗,可是画上面却清清楚楚的写着“这不是一个烟斗”。这幅画的原名是《形象的背叛》,它的作者是勒内·马格利特,它的内在原理其实是利用了视觉上和逻辑上的一些小把戏。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了,艺术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种想法的外显化,把自己的想法,思念,和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亦或是不经意间的一些发现,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把它展现出来。
在寻求艺术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如何呈现自己的想法才是艺术最根本的东西。能够理清自己的想法,才是艺术最原始,也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明白了艺术本质的一些东西,自然也能明白怎样去欣赏一件艺术品了。既然艺术的本质是内在想法的一种表达。那么,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就会思考它们是通过什么样的细节和什么样的形式把想法表现出来的。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通过各种细节,来倒推它的制作过程,你注意到的细节越多,就越能知道作者是用怎样的逻辑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的。
比如《甩鞭游戏》这幅画
这幅画主要是描绘的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的一些场景。但是怎样让这个画面看起来更鲜活生动,这就需要用细节来展现了。作者霍默采用的是对立的处理方式,把运动和静止同样表现在画面中,这样的表现形式会让欣赏的人感受到跑起来的孩子一定是用非常快的速度在跑。因此后面的那个孩子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阻止他们的跑动。这样对立的处理方式,是不是让这幅画看起来更加生动了。
所以,在整本《儿童艺术大书》中,我们不会看到任何关于每一副画的一些高级的技法或者理论的讲解,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幅幅有意思的画,作者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就把每一副画的重点部分讲解出来了。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会“撩人的大黄书”的主要原因。
我们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生活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在于不同的人赋予了生活不同的含义。生活和艺术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挖掘到生活中的那些常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以及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凸显这些细微的不同。这背后,往往展现的是我们的思考。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让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别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那就是在他们的脑海中植入了一个个鲜活的思考方式,只要遇到了合适的场景,他们就会触发自己脑海里曾经的体验,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儿童艺术大书》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艺术,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现一种独特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才是真正宝贵的艺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