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都是含蓄的,所以在大多数家庭中, 我们表达感情,似乎总是别扭着来的。
要藏着,要掖着,要反着来;要话只说一半,要等对方去猜。
要一边为你炒菜,一边对你挑剔嫌弃轮换着来。
就好像一只蚌,要把柔软的肚腹缩进去,只把壳露在外面,冷冰冰,又硬邦邦。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言不由衷,有那么多的口是心非,还有那么多的伤感情的刀子嘴。
就算是真心实意对另外一个人好,那好的外面,也是一层硬邦邦。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
因为从小听到的都是父母不冷不热的语言暴力,吵架对他们来说也是司空见惯了。因为我是慈父严母的家庭,父亲总是说我母亲是刀子嘴豆腐心。
结婚后因为丈夫对我的百依百顺,造就了我对他也是没有多少好言好语,当然时间长了也会小吵小闹。当然有时候他也会看出来我的口是心非,但也对我总是苦笑无奈。
有了孩子后,对待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的继承了母亲的刀子嘴豆腐心。很多时候因为一点点小事,会很凶地数落她。特别是考试的时候,明明想鼓励她,想来一句:“我相信你祝你考个好成绩”,却一定要说:“别考砸了回来给我丢人啊”。搞得女儿上个小学考试都会紧张,很多次因为发挥失常而没得到奖状。
生活上当然也是对她要求苛刻,有时候心里想给她买的东西,却会找个她做得不好的事情来告诉她,下次这样不给你买了!
所以随之而来的撒谎,偷偷拿东西或钱,不打招呼去同学家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的出现,以前的时候,除了我和她爸爸变本加厉来处罚她,也没别的想法和办法。
直到去年接触137易家,这些仍然是我难以解决的问题。后来还问过陶然老师,虽然一时还没很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但是接触易家以来的正能量一点点在熏陶着我。使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教育孩子应该从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开始。易家人从来都是善待他人,鼓励接受他人的思想。这种理念也深深吸引和打动了我,我买来正面管教的书,慢慢压制对女儿的坏情绪,遇到问题给自己一个冷静期,也给女儿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自我觉悟期,用征求意见和商量的方式处理问题。虽然有些事情她还是认识不够,这件事改正了会出现下一件,但总体来说还是好的效果很明显出现了。
当然那些爱挑毛病说话的方式我也不是一下子能全改掉的。记得上周女儿要学做南瓜饼,和面的时候还做得不错,后来放到电饼铛里摊开,总是薄一点厚一点的,我又忍不住唠叨她了,但后来马上想到她是第一次做,就停止语言,用行动来给她做示范,第二个就好多了。昨天中午她放学我回来晚了,还给我做了面条,这次真的是感动了,一句不好的话也说不出来了,虽然有大块的白菜根,还有不够吃的量,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不停的夸她,感觉小时候的乖乖女儿形象又回来了!多么幸福和暖心!
能够好好表达,大概是亲密关系里的一种刚需。
然而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被困在这里——尤其是当你从小就成长在那种从不会好好说话的家庭。
长大之后过节送花给妈妈,妈妈明明可以说:“这花真漂亮啊!我很喜欢,谢谢你“,却一定要抱怨说:“买这个有什么用啊!你还真会糟蹋钱”。
知道他们也不是恶意,可他们就是不会直接表达善意。
不仅不会表达,当你对他们报以善意的时候,他们还会背过身去,再轻飘飘的回给你重重一击。
然而等到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孩,某一天她发了烧躺在床上休息,三岁多的女儿想给她倒杯温水结果不小心弄湿了一地,她跳起来脑子一热就抱怨道:
“谁让你管那么多的,现在闯祸了吧?”
女儿当然很委屈,一副快要哭了的表情问:“妈妈你为什么忘了说谢谢你?”
她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扮演的,正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角色。
原来你只要稍微一放松警惕,就会被命运的惯性给带到沟里去。
带到沟里的次数多了,你会逐渐冷却掉那颗拼命想要反抗的心。
你会逐渐适应沟里面的空气,还会麻木的按照既定剧本,重复出演二三十年前父母演过的那一场戏。
这场戏叫做代际传递,也叫做命运。
演戏当然是容易的。
它只需要你去认同角色,去放下自己,然后让下一代随同自己一起去献祭。
只是献祭的人多了,沟会越来越深,让人越来越难爬得出去。
敢去直接表达感情,其实意味着我们敢去直面和拥抱自己。
口是心非是一层保护的壳,它让我们隐藏起自己。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不敞开,就不会受伤,不暴露,就不会被辜负。
然而它的代价是情绪和感受的自然流动,统统都被阻碍。
因为在我们向对方隐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自己对自己隐藏起来。
隐藏得太久,壳越来越厚,最终这种身在壳中的安全,会变成真正的绝望和死寂。
而当你第一次鼓起勇气,从熟悉的壳里探出头来,你是会起鸡皮疙瘩的——那是你所有的感受器官在苏醒。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待得久了,再重新见到明亮和色彩,也会首先感觉不适应。
而你要和这种不适应待在一起,允许它,接受它,然后跨越它。
然后你会发现,原来外面是广阔天地:
你可以盼望,可以欣喜,可以请求,可以感动,你可以真实表达自己。
你还可以接受,毫无负担地只是接受,你可以付出,毫无保留地只是付出。
你可以不因为恐惧而停下向彼此靠近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