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班“毛毛虫”成长周刊正式与大家见面喽!
✌本周42只小毛毛虫全员出席,身体奔儿棒,吃嘛嘛香✌
*班级那点事儿*
升旗仪式,上一周经过同学们努力,班级获得了纪律流动红旗和卫生流动红旗!棒棒哒!小毛毛虫们继续加油噢!
升旗仪式上同学们个个英姿飒爽。以下同学站姿尤为突出,胸挺背直,小手并得拢,向你们学习。
看!呼号姿势多标准!
*班级宣传板与时俱进*
感谢姚懿涵妈妈独具匠心的设计、精心制作、费心布置!
*仪容仪表检查*
当德育处的干事推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三个孩子的表情突然变得紧张不安。不敢抬头,不敢与老师对视。当老师从身边走过时,长出一口气。等老师们走后,我问这几个孩子:“紧张不?”“老紧张了,我都出汗了。”“下周我可不能再忘了,心都蹦出来了。”🤭我的小毛毛虫们,错的可爱,忘的值得,因为我看到了那颗爱集体的心。
*间操*
本周开始,利用间操时间集中学习绳操,大部分孩子学得认真,做得到位。个别孩子因没有注意听、注意看,动作不够标准,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绳的长短不合适的,本周需要调一调。
(视频已上传到照片群)
*音乐课上的乌鸦和百灵*
本周四临时决定听一堂音乐课感触颇深,迫切地想跟亲爹亲妈们聊一聊。老师同一时间教唱乐谱,有的孩子们就能唱出来,有的孩子唱不下来。家长们可能会说,那学过的孩子肯定学得快呀。一个班可能三十多人都学过吗?所以,我们家长们还得从个体上找差距。另外,老师的要求也不高,“唱不准没关系,只要能认识简谱,读出来也行”。但仍有个别孩子不认识,我在旁边看着着急,却使不上劲儿。音乐老师同时教好几个班,其他班没有不会唱的,咱班……[流汗]可见,咱班部分孩子还是不会听课,专注度不够。个别孩子自控能力太差,那肯定影响听课效果。同时也反映出来,部分孩子的理解能力需要加强。
(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简书怎么插视频🤭只好传到照片群里喽!希望家长们能够正视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不要盲目地与他人比。我们需要找问题,找差距,找根源,及时弥补或引导。)
*日常表现*
本周孩子们表现比较散漫,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多。除了数学课,在其他课堂上随便说话(1.2.3.8.14.16.17.18.26.32.37.40)、无厘头哈哈大笑(19.41)、摆弄东西不听课(8.20.22)的现象较多。在校已进行严厉的批评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遵守课堂纪律,既是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珍惜学业与维护集体的行为。
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在课前往往花了很多心血钻研教材、备写教案,以求在短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同学。老师在上课时,如果同学们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不私下说话,不随便走动,就会使老师觉得自己的心血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内心深感欣慰和亲切,思路也会越讲越顺,教学水平也会发挥到最佳状态。反之,假若同学们不遵守课堂纪律,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甚至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等,这些不礼貌的表现,当然会使老师感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未得到尊重,内心难免有一种沮丧、失落之感,思路也随之被打乱,甚至还会失去努力把课讲得更好的热情。
在课堂上,任何一个同学扰乱了课堂秩序,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上课情绪。要么是调皮捣蛋、爱说话的同学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听不好课,要么是老师不得不中断上课来批评提醒他。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全班同学的时间,也打断了同学们听课的连贯性。所以,每个学生都应遵守课堂纪律,这既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负责。
课堂是神圣的,是纯净的,是静雅的,是有呼吸的,我们要敬畏课堂。敬畏课堂,就是敬畏老师、敬畏知识。只有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课堂上才不敢马虎、不敢懈怠、不敢放纵。敬畏课堂,用一颗虔敬的诚心听讲,用一种求知的渴望思考,用一份炽烈的情怀交流,将课堂打造成思想的乐园、智慧的芳草地。
相信今后小四班的课堂是有序鲜活、积极高效的。所有的鸟都歌唱,所有花都绽放,所有的毛毛虫都化茧成蝶。
*家校共育*--李镇西: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曾在家庭教育的报告中说过一句话:“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这显然不是我“首创”的观点,也不是谁“发明”的理论。我说的只是常识。因为是常识,所以我原本没想过要专门撰文阐述——大家公认的常识,哪需专门“阐述”呢?
但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对此表示不理解。当时我想,也许不理解这个常识的朋友还不止一个。说家庭教育重要,估计不会有人反对;但就重要程度而言,我说家庭教育远在学校教育之上,有朋友就想不通了。所以还是有稍微说说的必要。
我们常常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夸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直接的关联。最起码孩子的智力就取决于其父母的遗传基因,这点我们始终不愿意公开承认(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想的)。一个孩子优秀与否,首先(我说的是“首先”而不是唯一)是其父母决定的。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
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所谓“优生”不全是教师教育出来的,所谓“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的——注意,我说的是“不全是”。提到傅聪,我们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还有莫扎特,我就不细说了。
可能有人会反驳我:“傅聪、莫扎特这样的杰出名人有几个?拿这些个案说事,没说服力。”好,那我们就说说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的班主任是谁呀?”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倒有着重要的关系。
关于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总书记曾经有过专门的论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意,“基本细胞”“第一所学校”——无论“基本”还是“第一”都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
其实,在总书记之前,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胜过学校教育这个观点。比如,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论述就很充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基本认识是,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你看,在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儿童的“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已经被其父母决定了。
也许有朋友说:“你说的是学前嘛,孩子没接触老师,其父母当然很重要了,但进入学校之后呢?”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父母的教育作用依然至关重要:“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他特别强调,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你们看,哪怕孩子进了学校,可依然“首先”是向他们的父母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这个问题时,提到有“六大力量”对儿童成长起作用,第一种力量便来自家庭。其他五种力量分别来自教师、学生集体、本人(自我教育)、书籍和街头结交。在这里,苏霍姆林斯把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排在诸多教育之首。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他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话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家庭教育不行,那学校老师的教育简直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法国一项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影响只有15%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成功,只有相关性,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长有因果关系的是家庭。这也得到了无数案例的证实——什么样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孩子。
著名美籍华人教育专家严文蕃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学生成长中,学生自身背景因素占80%,教师的作用占13.34%,学校的作用占6.66%。其中学生背景中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父母职业等占60%,学生原来的知识和兴趣等占40%。
可见家境对孩子影响不能忽视,好的家庭教育能成就孩子健康发展的全程。
所以我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的一切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父母的品质将决定孩子的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总校长李希贵曾对学生家长谈到学校教育时,这样说:“学校是用来帮你的,因为父母语文挺强,但你不懂数学,所以学校就帮你。因为你要上班没有时间,所以学校就帮你。学校无非是起这么一个作用,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些神奇的作用。”
我完全同意李希贵这几句话。
我们强调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不是就忽略了学校教育呢?或者是不是像有人误解的那样,以为“你这个当老师的,在推卸学校教育的责任”呢?
绝对不是。我不是说了吗?“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当然,紧接着我也说:“无论多么重要,学校教育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但请注意“重要补充”的“重要”二字。
“重要”到怎样的程度?“重要”到不可缺少——是的,“不可缺少”!
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的,但家庭教育也有一些力所不逮的地方,需要学校来补充。比如,系统的文化知识传授,这是很多家庭所无能为力的,于是学校就来做这个事;又比如,人的成长还需要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而孩子在家里缺乏集体生活,于是学校为你的孩子提供这方面的资源和情境;再比如,孩子还需要类似于社会环境的那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气息,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也是单独的家庭所不具备的,于是学校为你创设这样的背景;还比如……算了,不“比如”了,因为需要的“重要补充”的还很多,难以在此一一穷尽。
你看,我“比如”了这么多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可见我并没有否定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相比,它毕竟还是第二位的。而“第一影响”毫无疑问应该属于父母和家庭。千万不要用貌似“客观”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之类的中庸说法,来抹杀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
当然“都重要”,但有主次之分。
同样,对任何一个家长来说,除了教育孩子,他还有自己的职业,有许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和当父亲、当母亲相比,这些职业和工作依然是第二位的。我多次在家长会上对学生家长说过:“无论你的职务有多么尊贵,无论你的生意有多么兴隆,无论你的事业有多么崇高,但如果你的孩子没教育好,你的人生就谈不上成功,更毫无辉煌可言!无论你在单位如何被周围的人‘张总’‘杨局’地奉承,看上去很有‘成功人士’的面子,但只要你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你内心深处就油然而生只有你才知道的自卑和难受。”
其实,同样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比我还好——
无论您的工作或生产岗位多么重要、复杂或需要创造性,请您记住,家里还有一项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去做,这就是育人。您的工作可以找人替代,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从畜牧场的看门人到部长。而真正的父亲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