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世界的影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决定他怎么做的,是他的思维方式。
人与人的不同,很大程度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今天,特别分享7种我刻意训练过的思维方式:《7种私人成长暗器》
a.任何境遇个体都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
b.我们畏惧的不是令人恐惧的事物,只是恐惧本身
c.每个人都是一本真人书
d.一切努力打上“热爱”的旗号
e.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f.不作死就不会死才是生活的真谛
g.合时宜地麻烦别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01任何境遇个体都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段话出自《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每当我觉得生活一筹莫展,只能按部就班时,我都停下来问自己,人在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极端环境,还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此刻的我远到不了那般境遇,我是真的没得选吗?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拿租房为例,以前我完全以一个租客的心态看待目前的住所,我就不会花费力气,将自己的住所,布置成想要的模样。理性时刻提醒着我,迟早要搬走的,长此以往,对粗糙的居住品质愈发习以为常。后来我意识到家的感觉无关生活水平,我依旧有选择生活品质的自由。在我明晰了家的感觉后,我笃定地告诉自己:我在哪,哪就是家,不论在哪租房,都会用心打理居所。
再举个例子,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感到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赤身裸体站在大街上,人生已经不能更糟了吧?接下来怎么办呢,先找件蔽体的衣服吧……这么脑洞一下,感觉一无所有也没那么可怕。
02我们畏惧的不是令人恐惧的事物,只是恐惧本身
小时候,夜深人静的夜晚,独自走在偏僻的小道上,常常感到害怕,会不会有鬼拍我的后背?后来看了美剧《越狱》,没再害怕过看鬼片,也没再害怕过独自走小路。男主的那句“我们畏惧的不是令人恐惧的事物,只是恐惧本身”,就像一句魔咒,让我顷刻意识到,我感到的恐惧,只是情绪在作祟。
有时候,我脑补自己遇上鬼的情形:也许还是会害怕,但我绝不因为恐惧颤栗在原地,任其鱼肉。我会评估下那只鬼的战斗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撕个鱼死网破。宁可战死,绝不吓死。
03每个人都是一本真人书
我去过很多图书馆,有一家最为印象深刻,这家图书馆不仅能借阅书,还能借阅人,这是家真人图书馆。如同字面意思,真人图书馆认为每一个经历丰富的个体,都是一本值得翻阅的真人书,而且不同于一般的书本,这还是本可以聊天互动的书。此后,我一直记着真人书这个概念,每当遇见新朋友,我会提醒自己,我的阅读理解水平决定了我能否翻阅到他有趣的部分,这种思维模式让我发现了朋友更多的闪光点,也探索到了朋友更多有趣的经历。
04一切努力打上“热爱”的旗号
给努力打上“热爱”的旗号,是我的私人成长利器,多数人没意识到这是个诀窍,尤其在他们沦陷到“坚持”这一伪概念时。
为何说坚持是伪概念?因为真正热爱的事情无需坚持,只会享受专注时的快感。在热爱阅读的人眼中,阅读本身就让人沉迷;在热爱健身的人看来,他们享受健身时挥汗如雨的兴奋感。
当你喊着要坚持,不自知的情况下,内心多了一个假想敌,想着要战胜拖延症,要和意志力搏斗,要打垮享乐的魔鬼……处于天人交战状态下的你,比起体力上消耗,内心疲累感要更加强烈。但是,让你百般痛苦的假想敌,它真的存在吗?当升级思维的操作系统,发现是因为热爱才做这件事情时,心理上的痛苦(你的假想敌)就会烟消云散,转而享受专注事情本身时的心流体验。
但这也不是说,没有源于内心的热爱,就该放弃努力。没有热爱,只有一种可能,你还不懂得以热爱为名,制定有趣、有料的目标。以我个人为例,我为什么健身?相比和不健康搏斗,像铁匠锤炼剑身一样锻造身体,让我更加享受其中;我为什么想脱单?相比和寂寞搏斗,探索女性内心世界的奥妙,让我更享受追求过程;我为什么想阅读?相比和无知搏斗,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我的一小时就是别人的一生,让我更沉浸其中。当给目标打上“热爱”的旗号,努力的过程很少再出现心理上的痛苦、焦虑。
古人造反,都要挂着“大义”的名头,讲究“出师有名”,以得民心;作为终生学习者,努力也该打着“热爱”的旗号,寻求和内心世界的和解。
05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有一种声音叫「他们说」。他们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他们说北漂单身你的很像一条狗;他们说你的理想是不切实际的YY.....他们没有恶意,只是以自己趟过的人生来揣测你的人生,只是他们甚少会告诉你,一千人眼中有一千种幸福,重要的不是「他们说」,而是「我说」,你的人生,未必要讨好任何人。
听从内心的声音,不是在鼓吹反对权威,批判一切的朋克精神,而是学会主动释放自己的气味。我们还在婴儿时,饿了会咿呀呀地哭喊;长大了,却习惯把情绪放在心里,活在他人的看法里。但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如果自己都没释放足够的气味和声音,倒也怪不得别人难以理解自己。
个体释放气味的途径有很多,写作、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等,都能凸显个人特质,表达出你眼中世界的样子,你是个怎样的人......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有个相熟的朋友,曾开玩笑“男人打扮不是娘炮就是gay”,我就在朋友圈,默默码了这么一段字,来释放我的气味:
去年开始 我笃信穿衣打扮很重要
这是审美趣味的表达 是表达我眼中美的样子
我打理我的形象
是想你第一眼见到我 能大致估摸我的审美
我独立的个性 我敏感的特质
但无论你喜欢我 唾弃我 爱我 或者恨我
我永远只做独一无二的我
爱人者先自爱 才是我的恋爱观
没有谁真的离不开谁 我们首先都是独立的我
倘若有缘在一起 我庆幸 也清醒
只分享 不捆绑
释放气味的次数多了,三观不和的熟人走了,留下了“臭味相投”的朋友,世界清净多了。
06不作死就不会死才是生活的真谛
勇气地举起白旗和自己握手,绝不考验自己的人性。专注于某件事情时,绝不将分散你注意力的物件,搁在附近。阅读的时候,将手机放在了余光扫到的地方,难免有忍不住刷刷朋友圈的冲动,难得的心流体验就会被打断......
承认自己的弱小,容易被诱惑。以前对自己的自制力过分自信,买的跳绳、哑铃等健身器械基本几个月处于吃灰状态。后来醒悟了,不作死就不会死才是生活真谛。今年买了瑜伽垫,秉持这一原则,绝不考验自己的自制力,将瑜伽垫放在了非常醒目,便于拿到的位置。实测证明,确实大大提升了健身频率。办的健身年卡,离家也不到5分钟的步行距离。
07合时宜地麻烦别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以前我有个误区,以为只要对别人足够好,别人就愿意和你交朋友,如果没有,那就付出得再多一点。这种思维模式下,默认了人际关系,你的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
但现实并非如此,有个心理学理论,叫富兰克林效应:
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
列夫·托尔斯泰叶也曾在《战争与和平》里写道:
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所以,下次想和人交朋友的时候,先让他帮你个忙吧!
但这个帮忙有前提,必须对人来讲是不费力的举手之劳,而绝不是让文案帮写句slogan,让设计帮出张图......这种帮忙,只会分分钟友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