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章甫》·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诗意为:
农历四月刮南风,刮得大麦黄澄澄。
枣花还没落,梧桐荫凉多。
今天天气好哇,我来送陈哥。
陈哥呀,你刚从嵩山来洛阳,
这就回去太急忙。
嵩山也不远,你却很想念。
骑马出门去,小马叫连连。
陈哥你为人坦荡荡,
胡子拉渣帅模样,
浓浓的眉毛有精神,
宽宽的额头真上相。
陈哥你满肚墨水有文化,
不愿一直宅在家。
考试当官又辞官,
人人称赞传佳话。
城东买酒咱喝酒,
不把鸟事放心头。
喝多一躺一下午,
醒来发呆看云舞。
这样的日子也是醉,
闲得没事儿也是事儿。
陈哥呀,我送你送到黄河岸,
黄河有浪浪连天。
渡口有船不能渡,
就如我俩命一般。
陈哥呀,你是游子没回家,
我是浪子也没法,
唉······哎,对了,听说陈哥在嵩山的老相好还挺多,
如今你罢官而回跟他们怎么说?
我先呵呵。
这首送别诗可谓别具一格,伤感的成份很少,主基调是轻松幽默,甚至带点调侃;可见李颀和陈章甫的关系很好。
我觉得真正的好基友大概就是这样子,越是应该动情的地方,越是轻描淡写;而且对方立马心领神会,诙谐应对。双方在谈笑间让大事小情灰飞烟灭,而真实的感受已然共鸣,直等到转身那一刻,暗流汹涌。
既然本诗为《送陈章甫》,那就先说说这位陈哥吧。
有关陈章甫的史料并不多(反正我能查到的不多),据我所知,他是个散文家。写过什么文章呢?我不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要看他最出名的事迹。
陈章甫是湖北人,却常年隐居嵩山,所以诗中提到的“旧乡”和“故林”,其实就是嵩山。他曾参加制科考试,因为户籍问题没被录取。陈哥立马来了脾气,上书有关部门,说:“户籍制度是为小民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粮纳税。如今国家选拔人才,岂能用这个制度来限制进取之士?”
有关部门没办法,就把难题转交给上面的有关部门。上面的有关部门也没办法,就把陈哥录取了。
估计陈章甫落脚嵩山的时候既没转移户口,也没办暂住证,难免要被卡一下。据说现在的高考也要和户籍挂钩,可能就是那个意思吧。我没参加过高考,也不太清楚。
难得的是,陈哥竟然敢于用实际行动质疑国家的考试制度,佩服!更难得的是,国家妥协了!!!羡慕。
顺便说一下制科考试。
制科,又叫制举,相对于正常的科举而言,它不定时举行,完全看当权者的心情。还有就是,它所考核的内容更具目的性,名目有“博学鸿词科”、“不求闻达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有道科”之类的吧,五十来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专科考试,如“会计师资格考核”、“药剂师资格考核”、“建筑师资格考核”等。
当然,会计师、药剂师、建筑师他们不一定能当官,而制科中举是可以当官的。不过制举及第的人,肯定会比正常科举及第的人的官运差些。就像现在,想当官,还是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靠谱些。
所以呢,陈章甫虽然摆平了户籍,也及了第,但官运很呵呵,所以就辞官了。
由于他勇于挑战迂腐的户籍制,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尊重,一时声名赫赫。可能李颀就是那时结识他的吧。
至于李颀,相信很多人对他都不是很了解(比如我)。那好,咱就……下一章节再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