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这是武志红最近在得到专栏更新的一篇文章:《世界的本质,是关系》,武志红先阐述了关系说的源头,然后自己对关系的理解,是上面那一段话。
通过读武志红我学到了什么?
1.
知道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我知道这本书最先是从关军的《无后为大》,关军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不是为了让你去丁克,而是能让我们突然停下来去思考,哪些是更好的选择。或者是,反思自己的成长,自己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父母的关系,看周围世界的视角,原来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反思,我们与孩子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更好。比如我之前只是在李笑来老师的文章里知道,一定不要对孩子说,乖,听话,而是用讲道理代替,但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现在再读武志红,他也提到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我就有点明白,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我与你只能是瞬间,但我们还是应该考虑,尊重,哪怕能做到像朋友一样,无所期待,无所求,尊重,就已经很值得努力了。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这本书,如果我想继续向内探索,学习心理学,就应该买来看。武志红说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他大学期间做读书笔记,字数远远超过了这本书本身。我得到的信息:一是这本书对武志红现在所传递的体系,影响很大,很值得读。二,读书笔记这件事,很值得做。
有时候写东西不知道要写什么,其实可以先从读书笔记开始,一开始我也很怀疑自己。但也在观察中发现,比如李笑来说自己一开始写的时候,也写不够3000字,大部分都是读书笔记,并且他在要求写3000字之前,就已经写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读书笔记了,写在一页页的纸上,什么时候要找某一本书自己的读书笔记,记录下的想法,需要把一堆纸翻看完,这样反倒又都复习了一遍,他说过这也给他不少惊喜。
可以给自己鼓舞的是,我们有想法也好,洞见也好,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输入,这些输入会滋养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在重复,复述出来的这些输入的时候,才会更加深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做读书笔记,看着是在说对当代这一本书对理解,其实是对你所有输入过的知识的调取。
2.
鲁米的诗。几乎每一篇结束都有引用鲁米的诗,打动你。在《世界的本质,是关系》这篇中也提到了鲁米与夏姆斯的故事,夏姆斯被杀,失去夏姆斯后,他有一天彻悟: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
我不就是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学习心理学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人性,有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直觉不能解释,但我还是想到了没有白走的路。比如在女儿快出生的那一两个星期里,我始终觉得她能听懂我对她说的话,会常给她说话,也给我自己打气,因为我明白,接下来要面对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我,所以,需要我们两个一起勇敢配合。
武志红在《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这一篇更新时候提到了温尼科特:“足够好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贯注。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但是要做到,有时间限制,就是指分娩前后的几个星期。
这也是解释及时得妈妈回应的婴儿,有一瞬间体验到了全神贯注。即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而爱的彻底完成,就意味着,我的存在,彻底被你证明了。
武志红说的这些是解释,关系,是世界的本质。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能不能拨开现实的迷雾来重新看自己呢?甚至他说,全神贯注的感应到你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还包括你与万物之间。你就是万物,万物就是你。这一句理解不了,但是我禁不住想到了感知。也想到了《未来简史》的作者说,他感谢教他练习冥想的老师,他受益很多。
3.
还想到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里提到一个人,比尔 托马斯,写他用2只狗,四只猫,100只鸟重建疗养院的故事,我被吸引。
托马斯是个工人阶级的孩子,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任何东西兜售出去(包括他自己)。但他的也是倔强反抗老师的人,他的销售技巧是:我愿意被拒绝,这就使的你成为优秀的销售员。你必须得愿意被拒绝。考上哈佛,并没有愤愤不平的心情,他真心喜欢周围的人。他不觉得自己想要赢得任何人的赞同。他没有留在大医院,他喜欢自给自足。他选择家庭医学,攒了一些钱后,他买了一处农场。执行自己的理念,完全地自力更生。他说,这是他能够过上的最真实的生活。他接受疗养院第一天就感到了巨大的反差,他指出来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他说要攻克这三大瘟疫,疗养院需要一些生命。这就是他的故事,接下来他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给疗养院申请来两只狗,四只猫,100只鸟,遇到挫折,他也总是能看到有趣的一面。这个疗养院变的有生命,很多数据都在证明这样做的好处。
托马斯告诉作者,你看见人们活起来,你看到他们重新和世界沟通,又开始去爱,去关心和欢笑。你的内心会为之震撼。
看起来不相关,但我也觉相连。世界的本质是关系,那些疗养院的老人们,当家属和医生更在乎他们的健康被保证时,却忘记了他们的心灵也需要滋养。当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找不到意义时,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欢笑?即使只是关心小狗,猫,喂分给他们照管的小鸟喝水,在这些“我与它”的关系中,是不是也有可能产生一瞬间的全神贯注,当感受到“我与你”,那一瞬间的全然相遇,才会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意义,才会让他们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