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电影就是生活,我们好像无力反驳,但是,我们明白,生活比电影更加辛苦和险恶,我们总在抱怨生活的单调乏味,可是,我们却忘了,生活的本质就是朴素,我们生而为人,必须接受这一切的一切。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这是生活的常态,可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安心接受。每个人,都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用力的活着。
17岁的我真的太过于年轻,不谙世事,而我感谢的是成长这个词汇,或许它太过于惨烈,它一步一步将一个人推向更加险恶的环境,从接触成长时的晦涩到慢慢的熟知,到最后体会到成长的痛楚,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不得不说,我们渐渐遇见了那个更好的自己。而在这过程中,死亡最令人成长。
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难过,生命太过于脆弱,我们来不及说再见。二十多年的老友,感情与亲人有何区别?甚至比亲情更加浓厚的一份情感,就在一天,突然的消失了,心中的空落只有自己最能明白。40多岁的男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却仍忍不住在方向盘面前泣不成声。这是生与死的距离,这是遥不可及的距离,硬生生的将两人划开了一道清晰的界限。回忆太过汹涌,这又怎是几句言语能够说的明白,红肿的眼睛是父亲内心对老友的思念,他不擅表达,但人群中却能清晰的感觉到他的落寞。父亲说,他不害怕死人,更别说是他,我无法体会父亲将他的车开回去的心情,摸着老友心爱的汽车,最后一次感受他触碰过的物品,在哭丧声里,在拥挤的人群里,他默默的站在一旁,看着老友从救护车上被抬到大厅,乡下的夜晚本就阴冷,那天夜里,更觉心凉。长长的叹气声回荡在我耳边,这是成长中第二次接触到死亡这个词汇,只觉刺耳又刺心。父亲说,他人死了,心没死,他能感受到他有多想睁开眼睛看看身边为他伤心的人们,他不想走,他也想留。在人们责怪他一走了之时,父亲只在一旁,不再说话,在他的眼睛里,我知道,他最能懂他。
我想,父亲大概永远都会记得这一天吧,从接到电话时的担心到害怕听到死讯再到看他最后一眼,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到泣不成声,这是一次告别,但少了回应。
我害怕这种压抑的悲伤,不敢面对一片哭泣的场景,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在这气氛中,任何话语都失去了意义,因为,人,不在了。丧事不一定人人悲伤,但一旦他是丧事,一定有人会伤透了心。所有的一切,只愿时间能够化解。
甜处安身,苦处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