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分享了帮助行为者具有的特点:人格特质、性别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那么怎样增加他人的帮助行为呢?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在情境中,任何能凸现旁观者个人特征的事情——个人请求、目光接触、告知名字、预期的会面——都增加了帮助的可能性。凸现个人特征增加了自我意识,从而更关注内在的利她主义观念。去个体化会使人们的责任感降低。公开的贴上姓名标签,被观察和评价,静静的注视,提高自我意识,能增加帮助行为。
内疚和对于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人们可以通过谴责或者以进为退的技巧来激起人们的内疚感或对自我形象的关注来获得帮助。
内疚感是良心的报警器,是一种因为相信自己做了错事或不道德的行为而自我责备的痛苦感觉,不管别人是否知道自己的过错,个体都会产生内疚感的体验。内疚是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情绪,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有自己的道德伦理标准。若自己的行为甚至意识,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产生内疚感。内疚情绪包括悔恨、自责、焦虑、痛苦等情绪成分。通过付出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感。
妈妈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做饭,孩子吃完饭去上学。孩子会形成内疚感,妈妈辛苦了,产生利她行为。如果妈妈说,你看看,我天天早上早早起床给你做饭,这么辛苦,你还不好好学习,这份表达反而可能会破坏由孩子的内疚感产生的利她行为。
引发个体关注自我形象也会激发人们的帮助行为。提出一个比较难以实现的要求,然后再退一步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要求,大部分人会同意第二个请求;或者请求很微小的帮助;或者给他人贴上乐于助人的标签强化人们乐于助人。
利ta行为的社会化。
教化道德包容。去除内群体偏见,把爱扩展到关心每个人的福祉。我国有一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界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树立利她主义榜样。现实中的榜样力量。言传身教的家长或老师为孩子树立榜样。媒体中的榜样,在刷抖音视频的时候,发现越来越多的宣传助人行为的视频被曝光,媒体的影响教化人们关注积极助人行为上的力量。
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引导他人学习。比如:引导儿童制作一个玩具送给其他福利院的儿童。态度追随行为。助人行为促进人们把自己看成“富有同情心或乐于助人的人,而这种自我知觉反过来又促进进一步的帮助行为。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在利用心理学诱导他人的帮助行为。但是当对一种行为的反馈过度时,个体可能会将行为归因于外部反馈而非内在动机。因而奖励并不一定带来积极的结果,反而可能会削弱其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强制行善常常会减少行善者对善行的自发之爱。如果给决定做好事的人提供恰如其分的奖励,做好事的人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利她行为,从而更乐于助人。
社会心理学取之于人,目的是用之于人。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施与爱还是得到爱的人(卡尔.梅宁格)。在他人需要帮助,需要爱的时候,希望我们记得这章学过的内容,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