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据说日前,有个女子下班回复工作消息获赔了加班费。

这名女子将公司告上法庭,并表示她在下班后、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共计加班了500余小时,但公司均没有支付相关费用。法院综合考虑女子加班的频率、时长、内容及其薪资标准,判该公司应支付女子加班费共计3万元。

这个女子真勇敢啊!!!不清楚这名女子与其公司发生了什么,不过对簿公堂后,不知道那公司还会继续留用她吗?

话说,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劳动者工作模式确实是越来越灵活,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展工作等情况并不鲜见。

像我们这些通讯录里加了N多客户,开了N多工作Q群、V信群的普通职场人,上下班路上、午晚用餐时间不停回复信息的,半夜还在赶数据、做屁屁踢,隐形加班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当传统意义上的上班遇上虚化工作场所,又有多少用人单位综合考虑过跨越空间和时间以外的工作范畴呢?

在我们拿到抗争加班费的底气时,公司或许也很委屈,即便是规定的工作时间内,职员也有摸鱼的呀,聊几句闲话、浏览无关紧要的网页,甚至接点私活……若较真起来,大数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就像我们单位,早些年对考勤打卡管得特别严格,从迟到1分钟到30分钟就设了警告、批评、旷工扣钱、调休抵扣等,做了四五档处理办法。初入职场的小年轻们特别怕迟到,可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总能超预算,于是看着他们每天挥汗跑回办公室打卡,然后窝在洗手间或茶水间半天没进入工作的状态,也是服了。

慢慢地,主管发现年轻人学会较真了。但凡超出工作时长的一丁点加班需求,都要递申请加班费或时长调休。而原本只迟到一两分钟就能到岗的人,因为有了加班时长做调休抵扣,反倒牛皮哄哄地跟主管说迟到了,干脆慢慢悠悠逛逛,再过一小时回来。

后来,单位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绩效改革,推行“一切以结果说话”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当然,首当其冲废除的,就是原先那严苛的考勤打卡,大家对班余时间的工作付出也多了几分理解和包容。

其实,发生此类劳动者较真隐形加班的问题,大概率是因为大家对工作价值的理解有差异。所有企业的创建和运转都是建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员工为企业工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经济来源,维持员工的正常生活。公司总担心“管”不住员工,而员工又不想被人“管”,大家都把精力耗在了管理制度上,很多时候还成了相互扯皮、推诿的最佳“借口”。

用人单位若能与员工对工作目标和价值达成共识,又能充分考虑当下工作场所多样化特性来制订出相应的机制,这样具有相互驱动的雇佣关系,实现双赢该能指日可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