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面前,人的一切都被预测决定,而自由意志失去栖身之地。
在技术面前,人难道真的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吗?
拆书1:
★R(阅读片段):
"我们不再以人们所在的封闭空间来判断其身份,而是以他们所欠下的债务来识别他们"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这种个人认知行为,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时代到,被越放越大。人人都被更精细的量化成数据,统计-分析后进行判断,甚至预测,而不单单只停留在表面上。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拿店里的顾客来说,我对方丽的认知可能就是后台数据上的"多放香菜""不要鸡蛋““B7栋9楼”这些数据所构成。而当重复的关键词变多的时候,通过简单的算法分析并应用到客户关系管理上,就变成了:让她认为我们很懂她,及时我可能从没见过她。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1.新品上市的测试统计。
正巧我们下周要上新品,我们遇到两个问题:口味客户会不会喜欢?叫什么名字更可能让大家想去吃?
我针对群里客人做了新品内侧的活动并做了一张调查表来统计他们的反馈。(见下图1-1,1-2)
2.个人番茄土豆表统计,量化最优质工作时段
嗯,这是早就想干的事儿啦~只最近工作关系,tower用的比较多,番茄的数据不完整。不过今天整理了一下列表,接下来的一周,重新统计。(见下图1-3)
拆书2:
★R(阅读片段):
他记录下每天的锻炼时间。除此之外,把每天吃的东西分类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糖,盐等"基本单位"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算法依赖的是大量数据捕捉,而想让算法更精确则依赖更精细的数据分类。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这个在公司呆过的都知道,你提出更多的问题,需要更多样化的数据才能进行分析。。比如我想通过番茄土豆知道我每天哪个时间段是集中注意力的高峰期。那这时候只是有每天完成了多少个番茄还不够。需每个小时里我完成了多少个番茄,有多少个打断过,都是什么类型的番茄。
拆书3(番外篇):
★R(阅读片段):
"人们都被强行灌输了一个理念:他们无需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负责”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大多数人连自己的行为想法都没有关注,对身体就更不会想到去负责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可能和书的主题并无太大关系。只是里面举例时提到。但触动很大,而看到这段话时,我正在医院等胃镜结果。到了医院才发现自己到处都是问题。看到这段话才发现我确实自私的从不为我的身体负责。做胃镜的时候我才感知到自己"身体"的部分。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1.今日起半年少吃辣,调整饮食习惯。(不要质疑,我曾因为看《源场调查》而半年没有吃过肉,因为里面说肉会让人变笨)
已经订了两箱猕猴桃。对口腔好。医生嘱咐的
已让女朋友补上之前给我买过的麦片。每日早餐服用。
正好上周开始坚持锻炼,继续坚持。
书籍总结:
文章从:自我认知,爱情,执法,艺术创作四个维度,列举了大量实例来讨论"算法"在我们生活中逐渐树立的地位。我认为这是必然,因为本质里,人们就喜欢通过事物找规律的方式总结,分析,判断。只是时代的进步,互联网产生大量数据。我们也由小小的找规律放大成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的经济模式。而未来,影响算法的关键除了数据的增量外,应该就是强大的运算能力吧。
每日行动分享:
1.坚持锻炼第6天。
2.今日"断舍离"3分钟:现在每天留出的三分钟不再是打理日常环境,(宿舍已经扔的够干净了)转而是反复在大脑里强调这段时间我的唯一目标是什么,哪些杂念需要丢掉的,通通不再花费我宝贵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