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向你诉说心事。似乎,自从有记忆以来,我们就没有亲近过,你我都曾羡慕其他母女的相处之道,却从未尝试做出任何改进,也许,继续这样,对我们都好。”
看着朋友圈里昔日邻居兼同学兼好友的动态,心里突然很不舒服。回想起她的故事,格外唏嘘。
自我记事起,她一直是我们那个“老破小”社区里的“别人家孩子”,乖巧懂事、学业有成,在没花钱择校、没校外补课的情况下,从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突围,考上重点高中后又考入本市知名重点大学……然而,一路艰辛,个中滋味,谁又知晓!
小学时,我们同校不同班,我们住在一个筒子楼里,我住她家楼下,在她妈妈的眼里,考得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只要肯背、门门都该拿满分;考得不好就是懒。全然没想过自己似乎从来没管过她的学习,有的时候为了打麻将,连饭都不按时做,每每让她在走廊尽头的厕所窗户旁喊半天才肯离开牌桌回家做晚饭。
初中、高中,我们同班了6年,由于期间房屋拆迁还建,虽然不在同一栋楼了,却处于楼对楼、窗对窗的格局,回家后偶尔隔空喊话,当然,也无数次的听到她妈妈念叨那广为人知的口头禅“考不上高中的话,中专你也你别念了,早点出去挣钱”“考不上XX大学(本市知名二本)你就别念了,念了也浪费钱”。
对于这些伤人的话语,她选择理解、漠视。也许一开始,她也尝试过向父母撒娇、耍赖,也想向父母倾诉烦恼、表达脆弱与需求,可经历过一次次的拒绝后,她开始隐忍——既然怎样都会被拒绝,又何必浪费唇舌的说出来。慢慢地,她习惯了什么事都放在心里,不敢再有任何奢求——因为明知那将是无果。
如果说前二十二年是量变,那么,大学毕业后的那一年,她和她妈妈的关系彻底产生质变。由于父母强烈要求她留在本地工作,她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而参加本地的事业单位考试时,她所学的专业岗位稀少、要求高、竞争大,最后抱憾落榜。不肯放弃的她决定用一年时间一边报考职业资格证书、一边备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然而,就因为这不到一年的蛰伏期,她每天都遭受着来自亲妈无止尽的冷嘲热讽:“那么多年书的都白念了、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养头猪还能卖钱呢,养你二十几年全白费了”“养只宠物还能逗我开心,养你这么多年,什么都得不到”“一天到晚在家坐着吃白饭”……这些刺耳的言论,音量大到连隔了两堵墙和好几米楼间距的我家都听得到,她的心里又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我真的无法想象她是怎样度过的这难捱的一年。
后来的故事,似乎变得格外简单,考研、读研、考编、申请外调,在深造和择业期间,她果断拒绝了来自她妈妈“为她着想”的各种建议,一路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集体催婚的那几年,她为了减少与妈妈的冲突,毅然选择了“外调”下基层。“惹不起我总躲得起”“她再上蹿下跳我也不会为了满足她的控制欲而委屈我自己”
听说,春节期间,她妈妈向她抱怨“我们就不能像其他母女那样,好好交交心吗?”“你就不能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和我撒撒娇?”
她在微信对话框里向我发了张白眼的表情包,以及“我真想回她一句‘可以啊,时间倒流二十年,我可以这么做,但是,那时的我肯说、你肯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