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等于少布置或不布置作业,李镇西老师说:“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五个生字,每字10遍。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算多,也并不难,但对不少学生无疑是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
我自己内心也很反感这样的作业方式,但也有新的疑惑,有些学习内容如果没有重复性的训练,孩子是没法真正记住的,那么矛盾来了,如果不做重复性训练,记不住,做了训练,又加重了负担,到底何去何从?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紧扣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充满创造性,那么,即使作业稍多一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是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加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不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只是考虑应该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更应该考虑怎样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不只是考虑作业的“知识过手”功能,更要考虑作业的“能力过关”功能……而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负担”当然要大大加重,但这是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教师为科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所必须进行的教改探索。”
18年新课改来了,作为老师,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布置作业,需要精密的备课和准备,再不能随便糊弄教学,按照李老师的话说,如果教师不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式,也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验智力创造的乐趣,看来今后的备课真的要有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学习,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