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简单来说,认知就是你相信的东西,比如信仰、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什么是认知失调?我们用一个很普遍的事情--抽烟来具体说明:对于抽烟来说,你的一个认知是“抽烟的感觉真爽”,另一个认知是“抽烟有害健康”。当这两种认知在你心里起冲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难受。
绝大多数烟民一生戒了无数次烟,基本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他们的一生都摆脱不了关于抽烟的认知失调的煎熬。他们又是用什么方式缓解长期的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的呢?
通常,他们会故意改变“抽烟有害健康”这一负面认知,来摆脱内心的煎熬。他们会说:
“我认识很多很长寿的人,从20岁开始就抽烟了,到现在还是很健康。”
“我抽了那么多烟了,身体也没有什么毛病啊”
“我不喝酒,所以我比又抽烟又喝酒的人健康多了。”
“抽烟其实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
烟民的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改变负面认知,改变态度,摆脱认知失调的痛苦的一种方法。
比如你看一个同事不顺眼,但是平时工作上要经常和他有合作。所以“我讨厌他”和“我要和他好好合作”两个认知冲突了,这种冲突让你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影响了自己的业绩。这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我讨厌他”这个负面的认知。
你可以去寻找之前被你忽视的,他的各种细微的闪光点,为他之前那些惹你讨厌的言行找一些借口,慢慢从心里觉得他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讨厌,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之前也做过对你有利的事情。
除了改变态度,你还能通过采取行动,来摆脱认知失调的痛苦。
因为在很多时候,你会对一个人、一件事产生负面的认知,只是因为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先入为主的偏见会在你的心里发酵,影响你的判断,最终损害你的自身利益。
比如地域歧视:相亲的时候,介绍人说对方是东北人。你就会想:听说东北男人都是怎么怎么样的,他是东北男人,所以他一定是怎么怎么样的,有什么好见的。于是你拒绝了这次相亲。结果就是,也很可能,你因为一种偏见,和一个非常适合你的男人错过了一生。
而要化解这种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动。心理学家早就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行为能改变态度。
当介绍人给你介绍东北男人作为相亲对象时,你就不要想太多,先应下来,给彼此一个面对面沟通了解的机会。一旦你跨出了和东北男人相亲的那一步,那么你对东北男人的偏见就会随着这次接触而改变。
当某个同事很讨厌,你又不得不和他合作时,你就不要想太多,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和他的合作中,通过他在合作中的言行举止,理性对他进行判断。而不要太依赖他的地域背景、学历背景、工作经验、你的第一印象、其他同事对他的评价等产生的偏见。如果因为偏见而对合作产生消极态度,不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损害的只会是你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