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我很好”-不被关注没有被看到的ta
Ta,生活独立、自给自足;但是内心有一句话“没有人能帮得了我”;
Ta,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帮助ta,满足ta;
Ta,认为之所以没有获得原因只在于生不逢时
Ta的世界好像一场独角戏,自己搭台、自己唱、自己演、自己肯定自己。
ta的世界里好像少了什么……
所以ta感觉到无尽的空虚和破碎的自我体验。
当ta还是孩子的时候,会把遭遇到的挫折或获得的成就在大脑中放大,渴求父母的关注、赞许或者抚慰。如果父母看到并给予恰当的回应——也就是镜映,孩子的夸大自体得到适当满足,逐渐的确认自己的价值和生存意义。
在婴儿出生的前几个月,除了吃喝拉撒睡好像什么都没做,除了哭和笑好像也没有别的反应。
这时候“妈妈”会不断的用语言去“镜映”孩子,“宝宝哭了,是不是饿了?赶快给大宝贝吃奶奶,吃饱了就不饿了是吧?”,“宝宝真饿了,大口大口吃!宝宝可真棒!”,“吃饱了开心了是不?看看笑的多开心啊!”。
这些关注,以及夸张的看似“废话”的宝宝语,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欣赏、被理解、被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完美的、可爱的、值得被爱的。
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镜映,孩子除了会感觉不被重视和缺乏价值感,还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自我封闭,活在自己的夸大世界里。就好像活在一个聚光灯照射的舞台上,看不见别人,只期待掌声和关注。自我感觉优越,而别人无奈、无力,且找不到能够下手帮助ta的地方。
Ta说“没有人会帮我”-没有被支持没有底气的ta
Ta,对人温和而平静,熟悉的人才知道ta还有另外一面;
Ta,尽管没有更多的金钱、荣誉……,但是挺满足,挺满意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ta的内心有一句话“没有人会帮我,我尽力照顾好自己”。
Ta的生活看上去平静而安然,以致于周围的人“不好意思”去打扰ta的生活。
Ta的世界好像少了点什么……
Ta感觉有一点空,感觉有一点没底气。
当ta是孩子的时候需要与感觉有力量、温暖的他人相连接,从而感受平静、抚慰、安全、有力量或有激情的体验,这是理想化的过程。
如果ta的理想化的过程比较顺利,理想化必将慢慢破碎,ta逐渐发现并接受那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他人不是全能的,不是完美的,但是ta仍然爱他(她)。这样ta将顺其自然地接受世界的真实和多面。
这个理想化的过程会非常有益于ta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ta将更能耐受不满足带来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悲伤。
而且ta将更具探索性且坚定自信。遇到困难心不慌,有信心,总是心怀希望,有勇气去闯荡去挑战。
如果ta的理想化破碎是创伤性的,或者从未实现理想化,ta就可能会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被弃在一边。而且在ta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认同到好的榜样,没有机会学习如何现实地生活,没有机会学习活着的目标和意义。Ta感觉心里是虚弱的,甚至是空空的,做事没底气,迷茫,无力,没有方向感。
就像北方人生活在这么冷的地方而不觉得很冷,因为屋子里面暖和,已经储备了很多的热量在身体里,自然不害怕外面的严寒。就算偶尔遭遇严寒也知道,挺一挺能过去,进屋就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