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披星戴月,梦想着欣赏东方明珠最美的夜景;那一年,我们挑灯夜战,憧憬着遇见上大社科最靓丽的容颜。这一年,我们真正伫立于繁华大都市,不再怀疑自己似乎在做着一个美丽的梦;这一年,我们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不再质疑自己是否能够加入一个不一样的群体。岁月如歌,韶华似梦,在我们还未来得及领略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之时,一年的上大美好时光已在不经意间悄悄地从身边溜走,化作我们各自内心最幸福的回忆:
此刻伫立于书桌前,静静地回想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作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的一份子,我为学院带来了什么?在这一年里,我自己又有什么成长与收获呢?接下来,我将从课程学习方面来作一总结。
从课程学习方面来说:迄今为止,十二门课程已圆满结束,十余篇课程论文已顺利完成。总是喜欢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蓦然回首,原来在这里有时光掠过的痕迹。图书馆----查资料、看文献,备课、练课、讲课,偶尔也观看网易公开课的相关课程。认真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时常提醒自己用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课堂----课前认真准备,课上努力思考,课后反思总结。课程基本接近尾声,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简单的对话:“ppt的制作技术是否有所提高?公众讲课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课堂上是否获取了不一样的信息?是否发现了感兴趣的领域?”记住:你将时间投资在哪里,成就就会显现在哪里!
课程论文进行曲:秋季学期初体验-----题好一半文,选好题写好文,可是笨拙的笔写不出出色的文章。我是不是不适合走学术之路?痛并快乐着吗?那些不眠之夜,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亲爱的自己,从今往后两不可,只许流汗不可以流泪,在学术的创作道路上,我知道你有种种障碍,但是人怎么能接受还没有奋斗就被过早的宣判了呢?不管怎么样,全力以赴完成论文的写作。导师说过: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静下心来好好写作。加油,你可以的!请一定坚持,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记住:天才就是持久不断地忍耐,即使前面风雨,即使曾经跌倒,都要勇敢抬头,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大脑近期以来一直处于高速运转之中,大脑控制想法,想法创造奇迹,留下自己思想的火花。很喜欢现在的自己,认真、踏实、努力、勤奋,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此刻拼命努力的自己。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变为了现实,此刻心情平静又安详,没有激动、没有兴奋,有的只是尘埃落定后一颗安然的心。这段时间里,非常感谢刘老师的相伴及指导,老师的建议总是令人万般信服,对老师非常钦佩,希望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进步,继续成长。感谢刘老师的悉心指导。
冬季学期再体验-----有了上个学期的经验,这次相对而言,略微轻松一些,认真待之,给自己一份完美的答卷!《辽宁日报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公开信》一文,知晓了如何写作研究综述;通过访问上海宝贝之家这一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张敏老师之后,对志愿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整理访谈稿以及书写《由“弃婴安全岛”引发的思考》一文,均得到了陶老师的好评,深感荣幸,非常感谢老师的认可!
春季学期终体验-----号称“斯坦国际风情研究专家”的张丹华老师,带领我们用一个国际的视野看问题,尤其在这个全球化、大数据、地球村的时代,站的高度决定了视野的广度以及思维的深度,注重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升。号称同学们眼中的“最帅男神”朱承老师,要求每周阅读一本书并撰写读书报告,这一习惯对接下来的自学读书阶段颇为受益,从最初的无厘头到后来的渐渐入门,这些心路历程大概只有经历过后再回想之时才显得更加沁人心脾。英语老师袁晓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学好英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为了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踏上另一片土地体验另一种生活。近代史李坚等老师,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于岁月的沉淀之后所累积的学识、涵养、气质。
总之,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基本告一段落,学术修养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培养,正如导师所言:文如其人,观其文,识其人,观一个人的文章,犹如审视其思想、学识、才华、观念、价值观等,因而努力写好文章。